2025年7月13日至14日,遵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医路黔歌·侗心筑梦”实践团16名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的文化足迹,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肇兴侗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蓝靛靛染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的侗品源非遗体验馆参观研学、座谈交流。
▲图1 实践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合影留念
▲图2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蓝靛靛染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合影留念
2025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考察。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被誉为“侗乡第一寨”。侗寨里,流传千余年的蓝靛染、刺绣等非遗技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民族特色。7月13日上午实践团来到肇兴侗寨侗品源非遗体验馆,以“民族团结”为创作主题设计了三幅复杂的蜡染稿纸带到现场,有幸得到省级非遗传承人陆勇妹团队的指导,团队进行蜡染作品集体创作。“运刀要像对待新生婴儿般轻柔,97后侗族姑娘小吴握着医学生的手背示范弧线勾勒”。团队成员们轮番执刀、协同铺蜡,额间的汗珠与染缸升腾的蒸汽交融,绘就了最生动的民族团结图景。此外,团队还开展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作品直播的点赞量高达6.8万次,曝光人数1730人,为积极宣传和广泛推广侗寨非遗手工作品贡献青春力量!
▲图3 实践团成员创作蜡染作品的过程
▲图4 实践团成员创作蜡染作品的过程
▲图5 实践团成员创作蜡染作品的过程
当沸水褪去最后一层蜂蜡,蓝底白纹的“石榴籽”惊艳呈现。冰裂纹自然绽开的瞬间,同学们难掩欣喜和激动,3幅作品历经了整整8个多小时,大家的坚持不懈、大家的团结奋斗终于在此刻结下硕果:三幅美丽的民族团结蜡染图制作成功了!蜡染作品上的每道裂痕都印上了同学们的独特成长印记。
▲图6 实践团成员设计并制作的“民族团结”主题蜡染作品
▲图7 实践团成员设计并制作的“民族团结”主题蜡染作品
▲图8 实践团成员设计并制作的“民族团结”主题蜡染作品
7月14日上午,实践团师生邀请到了陆勇妹老师在侗品源二楼会议室开展非遗文化创作与传承的座谈交流。身着蜡染服装、面带微笑的陆勇妹老师为实践团成员们介绍自己的创业初心、奋斗故事、未来规划。陆老师2014年创业时,成立合作社只有7个成员,抵押房产的至暗时刻、春晚带来的转机、疫情中的坚守……十多年风雨化作她眼角的细纹,合作社从最初7人发展到现在228人,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肇兴侗寨的特色产业基地。在座谈交流过程中,实践团感受到陆老师对职业的热爱,初心如磐的定力、迎难而上的魄力、严谨细致的耐力,也鼓励同学们敢想敢闯敢做,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
▲图9 实践团成员与陆勇妹交流学习
▲图10 实践团成员与陆勇妹交流学习
短短两天,团队在肇兴侗寨完成复杂蜡染新作3幅、直播带货点赞量上万,让千年非遗“潮”起来,也让侗乡绣娘腰包鼓起来。同学们把论文写在大山侗布上,把青春融进乡村振兴里。愿青年学子带着这抹靛蓝再启程,在祖国每一处需要的地方绽放最亮的青春底色!
撰文 |李明鑫 张娅萍 胡红梅
图片 | 李昊阳 龙茉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