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2日讯(通讯员 罗泽延 张心悦)2025年7月8日至9日,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淮安市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团队深入周恩来纪念馆、中共中央华中局旧址、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及刘老庄连纪念园,通过实物见证、史料研读与现场体悟,在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中叩问初心使命,淬炼新时代青年精神品格。
青砖黛瓦证烽烟:华中中枢的运筹之光
淮安区东门大街,青苔浸染的砖墙默立如史书。中共中央华中局旧址内,泛黄的《拂晓报》合订本静卧展柜,铅字间仍奔涌着抗战烽烟。“这份报纸,是插进敌人心脏的文化匕首。”讲解员指着1941年某期头版,其上赫然印着《粉碎日伪“扫荡”宣言》。
▲图为实践组员在华中分局旧址合影 罗泽延供图
复原的作战指挥室里,木质沙盘沟壑纵横。实践组员凝视标记苏北、苏中根据地的三角旗,耳畔似响起1942年春领导人在此的疾呼:“华中是插向日军腹地的尖刀!”展墙数据昭示:三年间,华中局在此整训武装二十万众。组员驻足于油印的《减租减息条例》前低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些发黄的纸页,正是‘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生动映照。”
稚肩亦扛救亡旗:少年的万里长歌
淮安古城深处,新安旅行团纪念馆的玻璃展柜内,一架老式电影放映机齿轮锈迹斑驳。1935年,14名新安小学学生背负此机踏上征途。“孩子们用文艺作武器,”讲解员轻抚复原的羊皮幕布,“五年间放映《一·二八淞沪抗战》八百余场。”
▲图为实践组员收集到的新安旅行团资料 罗泽延供图
泛黄的《大众歌声》乐谱上,《义勇军进行曲》词谱旁密布稚嫩批注。实践组员俯身细辨墨迹:“这群平均不足十五岁的少年,早将救亡图存刻入骨髓。”全景沙盘灯带亮起,标识出跨越二十二省的五万里足迹。当听到“最小团员九岁承担幕布缝补”时,组员在笔记上疾书:“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此乃民族精神最清澈的泉眼。”
碧血长凝铁军魂:八十二座不朽丰碑
刘老庄连纪念园松涛呜咽。花岗岩英烈墙上,镌刻着1943年3月18日殉国的八十二个姓名。玻璃地宫深处,半截卷刃刺刀与布满弹孔的怀表令时空凝固。穿过“战前形势”展区,团队成员在淮阴区地图前驻足。1943年春,日伪军对苏北根据地展开“铁壁合围”,四连为掩护机关转移,主动在刘老庄设伏。
▲图为刘老庄连军旗 罗泽延供图
纪念园东侧的战壕复原区,实践组员罗泽延蹲身触摸土层。史料记载,四连官兵在此以简陋武器阻击千余日军整日,子弹告罄后展开白刃战。展馆末端的手榴弹残片旁,电子屏正循环播放幸存者回忆。组员凝视电子屏喃喃:“‘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碧血丹心,铸就了铁军精神的永恒标高。”
海棠依旧映初心:公仆情怀的世纪回响
午后阳光穿过海棠花枝叶,团队步入驸马巷7号的周恩来故居。这座建于1898年的晚清民居,青砖灰瓦间保留着“周家大院”的原貌。主厅铜像前白菊如雪。穿过“家风传承”展区,团队在“周家祖训”展板前默立:“诚信做人、勤俭持家、报效国家”十二字家规,与《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教诲一脉相承。
当看到周恩来给表舅的信中“来渝者均未安排工作”的批注,组员们深刻体会到:这种公私分明的品格,正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生动写照。有组员在电子留言屏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公仆本色,恰是中国精神谱系中最温暖的底色。”
星火永耀新征程:青春接力的时代答卷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民政厅内,1946年版《施政纲领》手稿墨香犹存。“首创民选乡长制”条款旁,朱批“重在落实”四字力透纸背。教育展区陈列着华中建设大学招生简章,泛黄纸页记载着在炮火中坚持授课的史实。
实践尾声,组员们围坐于刘老庄连纪念园松林间展开研讨。组员举起在旧址采集的枫叶标本:“这片红叶见证过减租减息的土地革命,而今日乡村振兴的宏图,正是红色基因的当代生长。”斜阳穿过树隙,将青年们的身影拉长在英烈浮雕墙上,恍若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图为实践组员在刘老庄连纪念园的合影
两日行程,五处红色坐标,八千步追寻路。当实践组员轻抚周恩来纪念馆的海棠纹窗棂,当指尖掠过新安旅行团放映机的胶卷槽,当双足踏入刘老庄连的模拟战壕,历史的经纬已织入青春血脉。淮水汤汤,奔流着八十二烈士的赤诚;丰碑巍巍,镌刻着少年旅行团的担当。(撰稿:张心悦 图片:罗泽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