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广东财经大学童心童行实践团读懂青少年成长与乡村温度

2025-07-21 12:02 来源:中教网    阅读 447
17
分享

为摸清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7 月 7 日至 11 日,广东财经大学童心童行实践团在紫金县政府支持下,深入河源市紫金县的乡镇村落、校园基地,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入户访谈等方式,探寻校地协同赋能青少年成长的路径,为 “百千万工程” 注入青春智慧。

7月7日,一场围绕留守儿童的座谈会气氛热烈。紫金县委副书记许丁元、县社会工作部主席黄绍权与多个部门负责人,同广东财经大学的师生代表围坐一堂。没有过多的客套,大家直奔主题——如何织密留守儿童关爱网?“资源怎么整合更有效?”“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怎么建?”坦诚的交流中,一条条务实的建议被提出,为后续携手行动注入了新的动能。实践团师生认真记录,深知肩上的责任:“摸准脉,才能开好方。”

图为紫金县多部门代表与广东财经大学实践团师生召开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座谈会。李维怡供图

翌日,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实践团师生开始了实地探访。

首站是紫金县12355心理健康咨询室。咨询师向师生们详细介绍:“我们面对的,多是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产生的孤独、焦虑……”墙上清晰的干预流程图、记录详实的常态化活动安排,让师生们看到了专业力量如何为留守儿童的心灵“护航”。

走进紫城镇黄花庄园,茶香与绿意扑面而来。“这里不只是茶园,更是孩子们的心灵‘氧吧’。”庄园负责人指着一片活动区域说。师生们看到,将采茶、制茶等农事体验融入心理拓展活动,让青少年在自然劳作中释放压力、收获成长,正是这里独特的“农旅+心育”模式。

最后一站是黄花村的番客屋亲子户外实践基地。作为“百千万工程”的样板村,黄花村精心保存着古朴的客家老屋。主理人介绍:“修旧如旧,既留住了乡愁,也成了城里亲子家庭体验客家文化、亲近自然的‘网红点’。”孩子们在古屋院落间奔跑嬉戏的笑声,是传统与现代和谐交融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黄花村番客屋与主理人交流。张雨馨供图

在紫城镇社工站,忙碌的社工向师生们摊开厚厚的走访记录:“每个孩子的情况,我们都尽力掌握。”随后,蓝坑村委会里,村干部细数着辖区内留守儿童的家庭境况和实际困难。最触动人的是入户走访。师生们轻轻叩开留守儿童的家门,与孩子和看护的老人促膝长谈。“想爸爸妈妈吗?”“平时有什么开心事或者烦恼?”面对面的交流,让那些沉默的需求渐渐清晰。在客茶谷青少年基地,师生们观察着孩子们参与户外活动的状态,评估这些项目如何真正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当地留守儿童家庭了解具体情况。

刘源供图

中坝镇中心小学的心理辅导室里,设备虽简单,但辅导老师谈起孩子们的变化眼神发亮:“我们能发现一些苗头,及时疏导很重要。”然而,她也坦言:“专业人手太缺了。”镇社工站和中心村委会的干部们,则向师生们展示了帮扶工作的台账,也道出了资源不足、持续性保障难等“痛点”。再次的入户走访,带回的是更多沉甸甸的第一手资料。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当地留守儿童家庭了解具体情况。

刘源供图

调研的脚步并未停歇。10日,实践团深入瓦溪镇和龙窝镇。

瓦溪镇社工站推行的做法引起了师生们的兴趣: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精准分类管理,社工每月雷打不动定期上门走访。“不同情况的孩子,需要的关注点不一样。”站长解释道。

而在龙窝镇中心小学,师生们看到了班主任们如何通过日常观察和简单测评努力捕捉学生的心理波动。校长不无焦虑地说:“我们能做初步筛查,但后续的专业跟进,实在力不从心。”专职心理教师的短缺,成为几个乡镇普遍反映的难题。

孩子们的眼神,爷爷奶奶们的话语,都是最鲜活的教材。”实践团成员感慨。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记录本上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更有心灵深处的触动与责任。接下来,团队将梳理调研成果,提炼出切合紫金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建议方案,助力当地破解留守儿童关爱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瓶颈,让校地协同的种子,在紫金这片热土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真正守护好孩子们的“童心”,陪伴他们健康“童行”。(广东财经大学 刘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