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5日,地理与海洋学院东南邹鲁寻踪实践队在叶青老师带领下,以“东南邹鲁行,图志晦翁心”为主题,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考察了福州多个地点,包括鼓山闽山第一亭、乌山朱子祠等历史遗址,旨在梳理朱熹理学文化在福建的传承。调研中,队员们记录了文物信息。计划基于收集的数据绘制朱子文化主题地图,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学术研究提供资料。
理学长歌——一亭一祠的时空寻迹
7月3日清晨,叶青老师和五位实践队员们齐聚福州鼓山脚下,“闽山第一亭”古朴的石亭隐于葱郁树林,为鼓山历史文化起点。南宋淳熙年间,朱熹多次来此讲学、题刻,相传“闽山第一”四字由其亲题,至今字迹清晰。鼓山现存百余处摩崖石刻,朱熹与门人黄榦、真德秀的题字相连,形成“理学文化长廊”。这些石刻不仅是宋代书法实证,更传递“格物致知”“明德至善”等理学思想,无声浸润后世。驻足亭前,历史与实景重叠,朱子之学从书卷化为眼前真实,彰显其文化之深远。
▲图为实践队员们认真了解闽山第一亭背景
下午,实践队员们赴福州乌山朱子祠考察,乌山朱子祠坐落于钟灵毓秀的乌石山麓,是为纪念理学宗师朱熹而建。作为朱熹讲学、传道的重要见证,祠内古朴建筑与历史遗存交相辉映。图文展板详述其生平与学术成就,楹联、碑刻凝练“知行合一”等哲学智慧,摩崖石刻更以斑驳刻痕承载千年文脉。游客抚触碑文,仿佛与先贤对话,体悟“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治学精神。如今,朱子祠既是福州文化地标,亦是弘扬国学、开展研学的重要平台,在守护传统根脉的同时,传承着理学的深邃魅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乌山朱子祠旁的石刻前合影留念
古今交响——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7月4日清晨,叶青老师带领五位社会实践队员前往长乐晦翁岩,探访朱熹讲学之地。上午,团队重点考察了龙峰书院,了解朱熹讲学著书和“二刘”求学的故事。书院的每一砖一瓦都展示了理学思想的发展,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朱子文化的核心价值。
▲图为老师和实践队员们欣赏朱熹诗词手迹
下午,队员们参观了福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地标——濂江书院,作为“四大书院”之一,它以宏大规模和古建筑群展示了古代教育的辉煌。队员们细致参观了讲堂、斋舍、碑廊,比较了龙峰书院与濂江书院的文化特色,深刻感受到朱子理学的广泛影响。在历史氛围中,队员们思考朱子“知行合一”的哲学如何赋能当代教育,以及古代教育理念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濂江书院前合影留念
朱子智慧——古代教育理念的现代启示
7月5日上午,五位实践队员在马尾长柄村集结,准备前往龙津书院,研究朱子教育智慧在当代的体现。长柄村驻村书记杨人渠热情迎接,开启了一场文化之旅。
队员们在青石板路上听杨书记讲述龙津书院的历史与现状。南宋时期,朱熹在此收二刘兄弟为徒,传授“居敬穷理”四字治学修身的根基。朱熹强调“敬”为修身的基石,要求人们保持庄重之心,摒弃杂念,培养纯净心灵。而“理”则指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与道德准则,主张“理一分殊”,通过读书治学、格物致知,探索事物本质,实现对天理的透彻领悟。二刘兄弟在朱熹教导下学问品德提升,考中进士,龙津书院成为传播理学思想的重要基地,至今仍是研习理学、感悟先贤智慧的重要场所。
▲图为实践队员与杨书记在龙津书院合影留念
文旅焕新——朱子故里的乡村振兴实践
7月5日下午,杨书记带领实践队员们探索长柄村,这座融合南洋风情与闽东民居特色的华侨村,是朱子文化的缩影。村内建筑艺术精美,细节丰富,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摄影家。他们在此创作,将朱子理学融入现代艺术,为古村带来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
长柄村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保存完好的20世纪初影剧院,常用于拍摄朱子题材作品。岸头书屋藏书丰富,设有朱子文化专区,吸引研学团队探寻哲学智慧。长柄村以朱子文化为根,艺术创新为翼,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岸头书院与书记交谈
本次活动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和教育课程。团队成员亲访历史现场,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与乡村建设者对话,深刻理解了朱子文化的理学精髓。在长柄村,队员们见证了朱子文化如何在乡村文旅建设中发挥作用,包括书院研学等,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团队成员意识到文化传承需要创新激活,此次实践增强了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自信,激发了参与乡村文旅建设的责任感。活动虽结束,但“守护文脉、振兴乡村”的使命和思考将激励团队成员,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和文化自信的持久动力。
撰文 |叶语菲 郑淑晗
图片 | 吴亦弘 王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