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赓续红色基因,探寻建筑新途

2025-07-19 21:16 来源:中教网  范楠楠   阅读 1.7万
576
分享

2025年7月9日至15日,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追寻红色印记,探索建筑新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携手宣城市宣州区统计局,赴宣州区开展了以“建筑行业转型”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宣州区建筑业发展现状,探寻转型路径,同时挖掘当地红色建筑历史文化,为建筑业注入红色文化基因。

调研期间,实践团队先后走访了安徽建工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皖江建设集团、宣城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团队成员与各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访谈,详细了解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市场规模及行业地位等基本情况。聚焦建筑行业转型这一核心,团队与企业负责人围绕转型过程中的机遇、风险与挑战展开了细致探讨。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等新兴趋势为行业带来了新机遇,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建筑业转型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而对于大多为小微民营企业的宣州区建筑业来说,资金基础薄弱成为一大阻碍。同时,新的建筑技术和理念需要专业人才来推动实施,目前市场上相关人才却供不应求。此外,传统模式转型难、上下游产业链供应不完善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加之政府对本地企业扶持不足,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政策调整等因素,企业转型面临着较大风险。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与安徽宏业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就其公司发展情况进行访谈交流

企业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开展深入研讨,整理在访谈中同步收集的企业近年来的主营业务收入、研发投入占比等核心数据,并与宣州区统计局共享的行业数据进行交叉比对,为分析宣城市建筑业在安徽省内的竞争力定位及企业个体的市场表现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对于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实施路径,团队也进行深入思考交流,希望通过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等数字化管理模式,打通各环节的数据壁垒,提升项目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与整体效率。此外,实践团队还着眼于拓展建筑业发展边界、探索构建产业协同新生态的路径。通过研究建筑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协同联动机制以及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创新点,试图推动建筑业与智能科技等产业相结合。团队认为,合理的产业协同发展策略能够促进宣州区建筑业拓展发展边界,进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在宣通路桥公司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公司简介,了解公司现况

实践团队还开展了深挖红色建筑历史根脉相关活动。通过“听建筑诉说故事”“我给红色建筑照张相”等活动,对宣城市吕辉村展览馆、新四军烈士纪念碑等红色建筑进行调研。团队成员梳理革命史实,用影像和文字定格了徽派建筑与红色主题的融合之美。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坐落于宣州区狸桥镇杭家村,这里曾是苏南抗战的指挥中枢,见证了韦岗伏击战、官陡门奇袭等重要战役。墙面的弹痕和庭院的老槐树,都在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而吕辉村则是皖南游击战的重要战场,吕辉烈士在此开辟游击根据地,最终血洒疆场。他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着后人,经久不息;更楼巷在东坝战役中也有着振奋人心的战斗历史,新四军战士们在此浴血奋战,历经两昼夜攻克伪军据点,29名战士长眠于此。

图为团队队员伸手轻触展现红军战士形象的浮雕,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悟红色精神

这些红色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为建筑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践团队认为,挖掘红色建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时代价值,能够为建筑业注入文化基因,推动其从物质建造向文化传承转型,增强地域文化认同。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在宣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前和合照

此次调研活动将建筑行业调研与红色文化挖掘相结合,以“红色印记”所蕴含的实干精神为指引,将理论思考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不仅深化了对建筑业发展规律的认知,也为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转型路径凝聚智慧,为宣州区建筑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让“探索建筑新路”的目标在脚踏实地的调研中愈发清晰。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为推动宣州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撰稿:范楠楠 吕欣晨;图片:曹思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