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课堂里的“非遗新声”:广东二师春沂实践队以匠心助传承落地

2025-07-19 19:13 来源:中教网  刘思婷   阅读 8.2千
269
分享

中教网719日讯(通讯员 刘思婷 吕钰莹 赖晴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春沂三下乡实践队走进阳江市阳西县丹江小学,为学生带来“薪火承文脉,非遗润童心”特色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寓教于乐,将传统文化传承与成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非遗在校园焕发新活力。

非遗绘画显创意​

课堂上,志愿者老师化身“非遗讲解员”,以鲜活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阳江风筝、搂大头狗等本土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从灵芝风筝的吉祥寓意到大头狗舞的民俗故事,一个个趣味典故让孩子们听得入神。孩子们还主动用阳江方言与老师交流:“阿姐,‘大头狗’系咪年晚先舞㗎?”稚嫩的乡音与求知的提问交织,让非遗故事在互动中愈发鲜活。

图为志愿者老师与孩子们分享阳江非遗文化

“创意发酵”环节,志愿者老师将孩子们分成6人一组,引导大家分工协作共绘非遗:有的构思画面布局,有的临摹传统纹样,有的添画创意元素。孩子们手持彩笔专注勾勒,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一幅幅融合非遗元素的童趣画作。

图为孩子们的创意非遗画作

风筝载梦传匠心

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风筝课在操场上热闹开讲。志愿者老师拿着风筝给学生们讲解阳江特色的灵芝风筝,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老师,从古代墨子的故事到现代“南有阳江,北有潍坊”的俗称,孩子们对非遗风筝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希望能在风筝上看到大家的梦想或是阳江的美丽风景。”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五彩斑斓的颜料在风筝面上绽放。稚嫩的笔触不仅勾勒出童真图案,更承载着少年们对未来的浪漫憧憬。

蓝天白云下,孩子们牵着自己亲手绘制的风筝在操场奔跑,风筝迎着风慢慢升空,越飞越高。那些画在风筝上的梦想与心愿,也随着风筝一起飞向广阔的天空。这堂非遗风筝课,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等待着未来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图为孩子们在操场上与风筝的合照

楹联水墨彰风采

2022年,阳西县丹江小学获评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依托这一特色优势,志愿者老师开展“楹联启蒙,墨韵童心”楹联创作课程,让学生在笔墨挥洒间感受楹联文化的独特魅力。创作过程中,志愿者老师还向孩子们讲述了楹联背后的文化故事,从古代文人的巧对趣闻,到楹联中蕴含的美好寓意,让感受到楹联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横要平,竖要直,就像我们做人要端正。”志愿者老师握着学生的手,一笔一划地示范着“恒”字的写法。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孩子们挺直小身板,眼神专注地盯着自己笔下的字,虽然线条还略显稚嫩,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孩子们在笔墨书香中领略汉字的对称美、意境美和韵律美,感受楹联的独特魅力。

图为志愿者老师教授书法的场景

此次广东二师春沂三下乡实践队的非遗系列课堂,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的魅力,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这些播下的文化种子,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助力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

撰文 | 刘思婷 吕钰莹 赖晴茵

图片 | 广东二师春沂三下乡实践队

审核 | 曾余礼 罗欣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