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这一重要指引,成了珠海科技学院新芯之火突击队奔赴阳江溪头镇的初心。队员们怀揣着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使命,踏上这片临海土地,去探寻、去战斗、去成长,将青春的“芯”火,播撒在盐碱地改良的征程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沾满泥巴的鞋子、晒得发红的脸颊,还有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土壤数据。在这片被盐碱困扰的土地上,队员们试图用年轻的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真实温度。
初遇:使命启程,直面盐碱挑战
抵达溪头镇的首日,阳光带着海边特有的咸湿,队员们跟随高潮村村委会干部,踏入那片需要改良的盐碱农田。站在田埂上,听着干部讲述因气候影响,地势低洼,积水难排而导致杂草疯长的困境,队员们的目光,落在那片看似荒芜却又满是希望的土地上。俯身察土壤墒情,记录作物长势数据,与劳作村民交流,一个个俯身的身影、一次次专注的倾听,让队员们触摸到土地的 “疼痛”,也捕捉到村民抗争的智慧 —— 无人机精准喷除草剂,杂草还田化有机肥,这科技与传统农业的奇妙融合,成为队员收获的首批 “本土经验”,也让乡村振兴的使命,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
▲图为高潮村村委会干部为同学们讲述高潮村土地情况
当夜幕降临,突击队围坐复盘,白天的 “土经验” 与实地观察碰撞出思维火花。顺着 “排水难加剧盐碱化” 的思路,大家琢磨着排灌系统改造、耐盐碱作物试种的突破口。这场带着泥土气息的头脑风暴,让使命不再是高悬的旗帜,而是化作 “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难题” 的实干路径。突击队成员们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在夜色里,为第二天的挑战积蓄力量,信心满满,只为给盐碱地治理寻得有效路径。
同行:校地协同,凝聚攻坚合力
次日,走进溪头镇政府开展交流会议,会议室里的氛围,既有期待,也有责任。团队提出 “利用监测器检测土壤pH值” 的初步设想,得到镇政府认可的瞬间,成就感与使命感交织。而镇政府围绕盐碱地治理的需求 —— 借助高校科研力量筛选适配作物品种、提升土地产出效能、增加农民收成,以及表达希望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攻克盐碱地治理难题,这让队员们肩头的责任愈发厚重。“校地协同项目” 六个字,承载着政府的托付,也让 “用专业知识改良盐碱地” 的信念,在团队心中愈发坚定。这是一场双向奔赴,政府的需求与高校的科研智慧,在此刻汇聚,成为攻克盐碱难题的合力。
▲图为溪头镇政府与突击队成员开展交流会议
深耕:问计田畴,汲取乡土智慧
为了探寻盐碱地治理的 “他山之石”,突击队成员走进溪头镇示范村。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生机盎然的水稻田,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低垂,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这健康农田的 “标杆” 模样,正是队员们治理盐碱地追求的方向。队员们踏入田埂,仔细观察水稻长势与根系发育,采集土壤样本作为对比基准,力求全方位了解这片土地的奥秘。
而最生动的一幕,当属队员们与经验丰富的老农深入交流的场景。“阿叔,您这田管得真好!排水有啥诀窍吗?”“这种品种抗盐碱性怎么样?” 大家围在老农身边,虚心请教。老农指着田垄边的沟渠,毫无保留地分享着世代积累的排水、选种、施肥心得。朴实话语里蕴含的智慧,让队员们深刻明白:治理盐碱地的经验,不仅藏在文献之中,更深植于与土地朝夕相处的农民心中。队员们认真记录下这些凝结着世代农耕智慧的诀窍,并将其纳入治理方案的优化调整中。
攻坚:科技赋能,精准“诊断”土地
带着从示范田和村民处获得的启示,突击队重返攻坚一线 —— 高潮村盐碱地。“强国强农,必须科学施策,精准发力”,烈日下,这句话成为队员们为这片 “受伤” 土地做精准 “体检” 的信念支撑。队员们选定远海地、中间地、近海地等不同盐碱化梯度区域,计划展开地毯式土壤监测,核心锁定 pH 值与含盐量这两个关键指标,誓要为后续改良工作找到精准的突破口。
▲图为突击队成员用仪器取样调查
队员们专注记录的身影,被镜头捕捉,更被土地铭记。这些数据,是后续改良工作的重要依据,是队员们响应 “科技赋能农业” 号召迈出的扎实一步。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青春力量与科技智慧的交融,是队员们为改良盐碱地交出的 “科学答卷”。
展望:“芯”火不熄,续写乡兴篇章
从初遇时的使命启程,到同行中的校地协同,从深耕里的问计田畴,到攻坚时的科技赋能,新芯之火突击队的足迹,深深印在溪头镇的田野上。“强国必先强农” 于他们而言,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脚踩泥土的行动、倾听民声的共情、用数据说话的严谨。这份承载乡土期盼与科学严谨的 “土地病历”,是他们后续探寻盐碱地 “金种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起点。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在土壤改良、品种选育等方面持续发力,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如今,实践行程虽暂告段落,但青春的“芯”火,不会因行程结束而熄灭。在这片饱受盐碱困扰的土地上,队员们洒下的不仅是汗水,更是青春的承诺。这次三下乡的实践历程,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科技赋能、需要青春接力、需要薪火相传的持久事业。从学校走向田间地头,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创新,队员们见证了科技与传统农业智慧的完美融合,也感受到土地对科学技术的深切呼唤。未来,队员们将持续深耕盐碱地改良领域,带着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土地治理中持续发力。队员们盼望着,更多青年能加入这场乡土振兴的征程,让青春 “芯” 火,燎遍更多待兴的田野。那些在阳江溪头镇盐碱地上的奋斗故事,不是终章,而是序章 —— 他们会带着这份热忱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笃定前行,让盐碱地绽放丰收的希望,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书写更壮丽的诗篇,让 “芯” 火,永远照亮乡兴之路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