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萍乡卫生职业学院护士笔记“青春红心”志愿服务队走进官陂村知青博物馆

2025-07-18 01:47 来源:中教网  欧阳鸿阔   阅读 9.6千
311
分享

七月的阳光漫过广寒寨的梯田,萍乡卫生职业学院护士笔记“青春红心”志愿服务队循着“三下乡”的足迹,走进官陂村知青博物馆。此行的契机,正是为了寻访像欧阳诗球这样的早期下乡者——他们的故事,藏在展厅里的老照片、旧锄头里,更藏在广寒寨的田埂与炊烟中。

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萍乡响应党中央“干部上山下乡、建设山区”的号召,一批又一批人踏上了前往广寒寨的路。1957年12月起,200多名机关干部和转业军人分三批奔赴罗霄山脉尾端,在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上创办国营综合垦殖场。他们带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信念,要让荒山长出粮食,让山区有烟火气。而欧阳诗球,就是跟着兄长第一批走进这片山的青年。

十九岁下乡的脚印,踏进荒山褶皱里

1960年的广寒寨,山路远比想象中难走。从萍乡县区出发,蜿蜒的山路要走整整三天,脚底磨出的血泡混着泥,在布鞋上结出暗红的痂。但没人停下脚步——对他们来说,这不是普通的旅程,是带着使命的奔赴。

知青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垦梯田。坡上碎石遍布,一镐头下去只能留下浅浅的白痕,她和队员们一起抡镐、搬石,手掌的血泡破了又结,混着红泥土结成硬痂。最冷的腊月里,冻僵的手攥不住工具,就往手心哈口热气继续干;大年三十的夜里,火把照亮山壁,全队人在坡上凿土,没人提“苦”字,只盯着一个念头:让这片地,能长出养活人的粮食。

六十年扎根:把他乡过成了家

知青返城的汽笛声在山谷里回荡时,欧阳诗球正在公社夜校帮忙。那位煤校毕业的老师帮她核算工分,她则把省下的口粮悄悄送给老师生病的母亲。同批知青陆续离开,有人劝她回城,她却望着刚抽芽的稻苗摇了头——那些亲手垒起的田埂、刚学会写名字的老乡、坡上泛青的庄稼,早已成了放不下的牵挂。

婚后的岁月在柴米油盐中铺展,困难年月里她养大五个孩子,长子后来成了乡医院的医生,守着山路行医三十多年;孙女站上讲台,总把她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土地不会辜负耕耘,就像她从未辜负这片山。六十年光阴流转,广寒寨早已从异乡变成了血脉相连的家园。

稻浪的回响:六十年光阴作答

日头升高时,前去问候,她笑着回应,指腹的老茧带着泥土的温度。如今的广寒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白米饭成了日常,国家的关怀和子孙的陪伴,让晚年浸在蜜里。院墙上的牵牛花顺着樟树枝干向上,紫莹莹的花盘总朝着太阳,像极了她走过的六十年——从苦土里钻出来,朝着光,慢慢生长。

离开时回望,奶奶的身影在老樟树下渐渐成了剪影。这趟“三下乡”的寻访,读懂了另一种青春:不必喧哗,不必张扬,只需在需要的地方扎下根,让岁月在坚守里结出果实。而这,正是知青精神的内核——将个人命运与家国需要紧密相连,把青春热血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土地上。知青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记忆,它深植于爱国主义的土壤: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赤诚,是“让土地长出粮食”的担当,是“把他乡当家乡”的奉献。这种精神穿越六十年光阴,在广寒寨的稻浪里、在代代相传的守护中,始终与爱国主义同频共振,成为照亮后人前行的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