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3日讯(通讯员 吴艺峰 郝媛茼)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山匠心·同韵共学”民族团结实践团在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张煜、院团委副书记蒋海蓉两位指导老师带领下,于2025年7月在乌鲁木齐市开展“非遗里的团结密码”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乌鲁木齐市委员会积极协调实践点位,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探索非遗脉络 延续文化薪火
实践团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围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等特色展区开展调研。通过细致观察维吾尔族刺绣、民族乐器等非遗实物,深入了解不同民族非遗技艺的工艺特色、地域分布及历史演变轨迹,并与博物馆游客围绕非遗认知与接触、传承现状与挑战、创新发展及挖掘民族团结元素等内容展开交流探讨。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内展品
实践团随后赴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开展专题调研,梅鹤腾主任带领实践团参观演出场地,并详细介绍木卡姆艺术的发展历程、传承体系、创新实践及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纽带作用。在此过程中,实践团现场观看了大型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并由团队成员古丽米热·艾山对国家二级演员贾倩倩等参演人员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木卡姆艺术表演与传承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木卡姆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图为艺术团梅主任为团队成员讲解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道具
追寻红色记忆 赓续非遗文脉
实践团走进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区老兵公益时光记忆馆,在一件件承载岁月的展品间触摸历史温度,系统探寻馆内红色文化的精神根脉与老兵故事的动人内核,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与红色教育在创新融合中结出的丰硕成果。团队成员刘笑雪感慨道“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的付出与奉献。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图为许国平馆长为实践团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在交流中,古城北社区党总支书记马岚表示,社区始终将推动非遗传承与记忆馆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切实推动“文化润疆”战略在基层落地;老兵公益时光记忆馆馆长许国平则介绍,馆内通过日常技艺体验、节日特色活动等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同时将非遗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活动,以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团结。
图为实践团与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区工作人员合影
守护非遗文化 传承匠心技艺
实践团走访新疆国际大巴扎,探寻非遗与文旅融合路径。大巴扎景区综合服务中心苏雪璐副主任为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大巴扎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
图为实践团在新疆国际大巴扎对各类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调研
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深入大巴扎街区,对各类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近距离接触了艾德莱丝绸、喀什铜器及手工皮雕等多项非遗技艺。期间,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王革老师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新疆剪纸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从事剪纸非遗传承工作的心得体会。
图为实践团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王革老师进行交流
感受非遗魅力 培育童年梦想
实践团联合天山区团结路街道团工委,在中泉街南社区开展“非遗里的团结密码”非遗课堂。团队成员吴玉珍讲解艾德莱斯丝绸、维吾尔族土陶等新疆特色非遗项目,结合实物展示与互动问答,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新疆多民族非遗文化魅力,厚植民族团结情谊。
图为实践团给小朋友们讲解新疆特色非遗项目
在手工实践环节中,团队成员穆拉迪力·图拉洪讲解了基础剪纸技巧。各族小朋友们拿起彩纸与剪刀,在实践团成员的帮助下,剪出了形态各异的图案。一张张彩纸在小手中变换模样,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图为小朋友们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图为实践团和小朋友们一起完成的剪纸作品《共筑中国梦》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系统性调研与沉浸式实践,不仅深入梳理了新疆多民族非遗的传承脉络与活态实践,更以实际行动促进了文化互鉴与情感交融。
实践团负责人吴艺峰表示:“下一步,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高质量报告与传播作品,持续讲好非遗里的民族团结故事,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