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4日讯(通讯员 王浩俨)松辽平原的夏风掠过榆树市的万亩沃野,黑土地上的稻浪翻滚着新一季的期盼。7月8日至7月12日,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师生们踏上这片有着“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的土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寻找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生动故事。
政企联动,共话发展。五棵树镇党委书记姜书记热情欢迎了实践团的到来。园艺学院团委书记王琦分享了学院在本科教学和硕博培养上的成果,姜书记则细细讲述了五棵树镇的发展情况——从“肉牛、棚膜、物流、白酒、豆制品”五大支柱产业的兴旺,到经济开发区里入驻企业的活力,全方位展现了这座榆树市重点乡镇的实力。。
▲图为实践团榆树市五棵树镇政府研讨会
棚膜飘香,青春赋能。走进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五棵树镇进步村,国家定点蔬菜批发市场热闹非凡,西红柿三产融合产业园里果实累累。种了六十年西红柿的老村长笑着接待了师生们,指着一箱箱包装精美的西红柿说:“这些都要发往江浙沪,咱这果子品质好,在那边很受欢迎!”师生们亲身体验了西红柿从筛选、分级到包装、运输的全过程,还走进温室大棚,实地查看西红柿、葡萄、角瓜、黄瓜等作物的生长情况,把园艺专业知识用到作物生长观察、大棚环境分析等实践中,在田间地头书写着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图为图为榆树市五棵树镇进步村实践团成员为西红柿包装封箱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查看角瓜等作物的生长情况
酒香溯源,产业探秘。实践团走进榆树市的酒厂和酒文化博物馆,探寻当地白酒产业的全产业链。在华盛酒业,负责人介绍了从高粱筛选、固态发酵的古法工艺,到蒸馏取酒、自动化灌装的现代流程,大家都惊叹于一粒粮食经过数十道工序变成醇厚美酒的过程;在榆树钱酒文化博物馆,泛黄的老账本、复原的老烧锅场景和“酒海”等老物件,串起了榆树白酒从百年前的烧锅作坊到如今三产融合的产业历程,让人真切感受到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和地方特色产业的活力。
▲图为榆树市五棵树华盛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为师生讲解白酒酿造过程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榆树钱酒文化博物馆
乡土科考,智汇田间。社会实践团来到榆树市八家子村,开始了一场扎根乡土的科考。刚进村,错落的农家院、连片的果蔬大棚就映入眼帘。村支书热情介绍了村里农业经济的发展,团队成员仔细记录土层结构和植被生长情况,走进村民的果蔬大棚,查看作物生长状态,把专业知识和实地情况结合起来,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图为榆树市八家村村长为团队成员介绍村内情况
▲图为图为团队成员实地参观香瓜长势
民情调研,温度传递。实践团还深入榆树市多个村庄,聚焦棚膜产业发展和土壤保护做调研。在新民村,一位70岁的大爷虽然耳朵不太好使,却拉着队员的手说:“榆树好啊,现在政策好,咱农民有钱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队员们耐心听老人讲这些年村里棚膜种植从零散几户到连片成规模的变化,还走进大爷家的菜园帮忙除草,让调研不仅有数据,更有温度。
▲图为图为团队成员在新民村进行调研
▲图为图为团队成员在八家村进行调研
文明溯源,党史铸魂。实践团走进榆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图文资料和案例,介绍了榆树市近年来在生态保护、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成果,还讲解了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十大的发展历程,让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史教育。
▲图为团队成员在榆树市新时代文名中心听取讲解
宣讲聚力,知行合一。在榆树市社会保险局的支持下,实践团在会议室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宣讲活动,内容涵盖红色精神和乡村振兴等方面。这既是对实践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深入学习的过程,让“从学习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更加清晰。
▲图为团队成员在榆树市社会保险局进行宣讲
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园区,从走访民情到探寻文化,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园”梦青春时代,“艺”赏白山松水社会实践团用专业和热忱,在榆树市的黑土地上写下了青春与乡村共鸣的篇章。未来,团队会带着调研成果和实践感悟,继续探索园艺技术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誓言,在更多土地上绽放实践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