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1日讯(通讯员 陈淑凤 王俊博 陈莹鲁)为探寻闽西地区高质量发展密码,福建农林大学“闽台融合•绿色耕读”志愿服务实践队于7月4日至7月6日深入福建省三明市、龙岩市多地开展以“建设生态文明,追寻红色足迹”为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健康中国”、“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融合”及“红色融合发展”等国家层面战略部署与发展,在社会实践行走中触摸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
7月4日实践队奔赴“红军长征第一村”长汀中复村。这座古村经过了“钟屋村”、“红屋村”到“中复村”的嬗变,其名承载着革命烽火与民族复兴的双重烙印。村内,省级文保单位观寿公祠巍然矗立,作为松毛岭战役指挥部旧址与长征启程点,祠内展陈的作战图、历史遗物及长征路线图,将红军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重现眼前。中复村以“红”铸魂,依托红色遗迹发展旅游,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同时以“绿”兴业,百香果、槟榔芋等特色农业风生水起,“红古交融、红绿相衬”的发展模式使其成为国家级乡村振兴样板。
图为实践队成员探访“红军长征第一村”长汀中复村合影
同日下午,实践队还参访了“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典范区”福建长汀的水土保持科教园。该园区通过实物展示、互动模型与先进监测技术,零距离呈现长汀从“火焰山”到绿洲的艰辛历程与智慧成果,成为青少年及公众了解水土保持、感知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课堂。这里不仅集中展示水土保持科技成就,更在公众心中深植生态文明种子,为区域生态保护凝聚广泛共识。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对比实验,深刻体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治理智慧。
图为实践队成员于福建长汀的水土保持科教园进行科普体验及对比实验
7月5日,实践队赴明溪县翠竹洋火山口,这片海拔880米的秘境,以国内罕见的完整火山口地貌为核心,翡翠般的天池镶嵌于竹海之中,飞银际瀑布如白练垂空,百年古藤缠绕着火山原石,形成绝佳的森林康养场域。该地区创新融合地质奇观与生态疗愈,依托7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及红豆杉等珍稀植物释放的负氧离子,打造"火山氧吧"的深度体验区。实践队成员们沿森林步道开展"森林浴"、参与竹艺制作、节气养生课程,在明清古厝中品尝药膳竹筒饭。昔日的火山遗址,如今正通过"地质探秘+康养休闲+文化传承"三位一体模式,书写"绿水青山"转化为"健康金山"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明溪翠竹洋火山口开展森林康养系列活动
7月5日下午实践队赴大田翰霖泉森林康养基地,探索森林康养产业,该基地展示了“绿水青山”转化为“健康经济”的实践路径。基地依千顷林海而建,引入天然山泉,打造零压客房、森林步道及特色疗愈项目。其创新融合中医养生与现代科技,推出锗泉疗养、氢气疗养及糖尿病慢病管理服务,成为福建省森林康养产业的标杆。基地年接待研学与实践人员数千人次,有力带动地方就业与增收。
图为实践队成员深入了解大田翰霖泉森林康养基地并在森林中进行康养课程
7月6日实践团探访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承载着救亡图存的民族重托。这里曾是内迁的集美高级农林、商业、水产航海三校及附属小学旧址群,师生们在战火中坚守教育救国理想。现存21处省级文保建筑中,顺善堂(教职工办公室)、正旺堂(农林学校旧址)等斑驳墙体,无声诉说着“读书不忘救国”的赤子情怀。一砖一瓦间,红色基因与教育薪火跨越时空,至今仍激荡着新时代青年的报国热血。
图为实践队深入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进行参观学习
从中复村的红绿交响,到森林康养基地的生态新篇,闽西大地正以文化为根、生态为基、产业为翼,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行不仅是一场文化生态的深度体验,更激励着青年学子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画卷贡献青春智慧。
撰文 | 陈淑凤 王俊博 陈莹鲁
图片 | 徐雨悦 汤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