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峡江文脉映新晖,青春行旅邂逅千年山水诗篇

2025-07-10 22:32 来源:中教网  郭思思 谈姗娜 刘梓谦   阅读 3.9千
139
分享

中教网7月10日讯(通讯员 郭思思 谈姗娜 刘梓谦)七月流金,大江浩荡。7月9日,武汉东湖学院小橙故事实践队踏访秭归神鱼台,在兵书宝剑峡与牛肝马肺峡的雄奇画卷中,开启了一场与峡江千年文脉的深度对话。壮阔山河间,自然造化与人文积淀如双璧交辉,激荡着青年学子心中的文化回响。

西陵形胜处,江水劈开夔门东来第一峡。兵书宝剑峡壁立如削,其名暗藏玄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江水又东径石门滩,其峰嶂上有石匣,高不可攀,相传为诸葛武侯兵书。”仰望那悬于千仞绝壁的方石书匣,恍见三国烽烟漫卷峡江。峭岩如倚天长剑直指苍穹,与江心激流相映成势,恰似杜工部“高江急峡雷霆斗”的磅礴诗境。峡风穿谷,仿佛裹挟着“万弩列江心”的金铁交鸣,在嶙峋岩壁间碰撞出历史的回响。

溯流西瞰,牛肝马肺峡赫然入目。赭红斑驳的岩层在烈日下如肝胆相照,褶皱起伏的肌理似肺腑舒张。这处地质奇观承载着舟楫文明的集体记忆。清代《归州志》记:“崆岭滩险甲蜀道,舟人过此如赴死。”昔日船工行至此处,但见“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岩壁上纤绳磨出的深痕,与《晏子春秋》“悬牛首而卖马肉”的古老智慧遥相呼应,诉说着先民在险境中求生的坚韧。

当实践队员驻足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的嶙峋岩壁前,当指尖拂过风化的岩层,凝视着江水亿万年的刻痕,恍见《水经注》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灵动仍在光影间流转。峡江文脉的永恒魅力,正在于它将地理的奇绝、历史的壮阔与人文的深邃熔铸一体。

峡江文脉何止于山水?神鱼台畔,屈子祠的飞檐在江风中静默。《楚辞》的浪漫精魂在此化作有形:江流奔涌似《九章》“乘舲船余上沅兮”的求索;峭壁峥嵘如《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的刚烈。昔年纤夫踏浪而歌,“三声号子过夔门”的雄浑穿透云雾,与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吟哦在时空里交织。这江峡间奔流的,何尝不是一部用血汗书写的《天问》?

图为小橙故事实践队在神鱼台合照留念

当实践队员站在高高的山巅,放眼望去,只见那浩浩荡荡的大江之水,滚滚向东流逝。今日的秭归江面,已不见昔日“鬼见愁”的崆岭险滩,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的平湖。然而,峡江精神却从未沉沦,它如同长江的水一般,永远奔腾不息。

正如《周易》中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奔腾不息的江水,承载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魂,更激荡着新时代的创造伟力。小橙故事实践队在这里采撷的文明火种,将随着江流汇入浩瀚的时代洪流——因为它的根脉深扎于巴山楚水的肌理之中,因为它的魂魄熔铸于民族精神的基因之内,必将生生不息,与日月同光。

在秭归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崆岭险滩曾经是长江上最为凶险的航道之一,船只经过这里,无不战战兢兢。然而,正是这样的险境,磨砺出了峡江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如同长江水一样,穿越了时间的长河,流淌在每一个峡江人的血脉之中。

小橙故事实践队在这里的所见所闻,不仅仅是自然的壮丽,更是人文的深厚。他们看到了峡江人民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承和发扬着这种精神,将峡江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他们见证了峡江人民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探索、创新,将峡江精神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角落。

在秭归,你可以看到古老的巴楚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你可以看到峡江人民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积极拥抱现代科技,让峡江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小橙故事实践队在这里的实践,不仅仅是对峡江精神的传承,更是对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正如长江水滋养了这片土地,峡江精神也滋养了峡江人民的心灵。这种精神,如同长江水一样,永远流淌不息,永远充满活力。小橙故事实践队在这里的实践,正是要将这种精神的火种,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峡江,了解峡江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光发热,与日月同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