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西语青衿探茶路,洞庭碧螺振乡音 —— 安徽外国语学院“知行青衿”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07-10 12:32 来源:中教网    阅读 476
16
分享

中教网7月10日讯(通讯员:郭栩荧 张叶琳)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成长,6月27至30日,安徽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知行青衿”实践队在团总支书记张叶琳的指导下,由队长郭栩荧带队赴江苏苏州金庭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探寻东西方茶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德俄法西葡专业语言文化学习特色,通过实地调研、文化访谈与生产体验,解锁千年名茶的非遗密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深入茶园,感受文化传承

(图为 实践地苏州金庭镇洞庭山碧螺春茶园考察图片记录,李洁 供图)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河坞里村,在实践单位负责人于杰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碧螺春茶园及生产车间。通过观摩传统制茶工艺,队员们直观感受碧螺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的独特品质,了解到茶树生长对土壤、气候的精细要求,以及采摘、施肥等环节的科学规范。交流中,队员们结合西方饮品原料种植特点进行提问,如阿根廷马黛茶的种植特点等,通过跨文化视角的探讨,让非遗技艺的传承语境更显丰富。

(图为 团队队员与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沈四宝展开交流学习,周璇 供图)

溯源非遗:与传承人交流,解码碧螺春的“匠心密码”

团队专访了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沈四宝。他向队员们讲述了家族三代守护茶技艺的故事:“碧螺春的‘卷曲如螺’,是千百次揉捻的功夫;‘银毫满披’,是对鲜叶品质与炒制火候的极致追求。”他坦言,在机械化生产普及的当下,坚守传统手工技艺虽难,却是碧螺春保持独特风味与文化价值的关键。

对于这份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让团队成员联想到了西方众多技艺的传承故事,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中匠人精神的共通之处——对极致的追求和对传统的敬畏。如何用西语讲好这段“卷曲如螺”的传承故事是队员们在笔记中写下的思考,希望将故事通过“非遗+外语” 的形式,让西方受众读懂 “一片叶子” 里的中国坚守,让更多人了解碧螺春背后的匠心文化,用西方语言讲好中国传承故事。

(图为 团队队员与洞庭山碧螺春茶园参与采茶项目实践,郭栩荧供图)

扎根土地:实地考察茶园,探寻“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奥秘

团队深入洞庭西山生态茶园,了解到金庭镇依托碧螺春品牌,构建“合作社+非遗工坊+农户”模式,合作社管茶园、控品质,非遗工坊传技艺、制精品,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当地通过标准化生产提质,推出“茶园研学”“非遗体验游”等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让茶叶成为串联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村民增收的“金叶子”。同时,在政策支持与年轻一代助力下,碧螺春借助现代营销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队员们结合西方经验展开分析:“阿根廷马黛茶靠社交场景营销,英国下午茶依托仪式感出圈,碧螺春或许可以打造‘中西融合品茗会’——用俄语介绍冲泡技艺,用西班牙语解说采摘故事,让非遗在跨文化互动中活起来。”他们还发现,当地青年通过直播带货、文创设计拓展市场的做法,与西班牙里奥哈葡萄酒的年轻化推广策略异曲同工,为碧螺春国际化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实践活动在加深队员们对碧螺春茶文化的理解,为校地合作搭建桥梁的同时,展现了东方茶文化中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结合的成功范例,也为本次实践团队中来自西方语言学院不同外语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关于东西方茶文化交流发展的新思路。

(图为 团队全体成员于东河坞里村实践地开展实践前合影,于杰 供图)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知行青衿”队的同学们既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也找到了中西文化对话的支点。未来,团队将通过校园媒体、多语种短视频等形式,把碧螺春的故事讲给世界听——用西语诠释“匠心”、解读“传承”,让青年之声成为连接东方非遗与西方受众的桥梁,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通讯员:郭栩荧 张叶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