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这个夏天,汉口学院“织云·傩韵清江畔”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 —— 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了主题为“西兰锦绣,傩面心灯”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土家族文化的学习与研究,积极弘扬土家族优秀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非遗瑰宝,赓续民族文化之魂。
一、女儿城楼,聆听非遗心跳
6月30号,我们踏入恩施女儿城,一场土家风情画卷徐徐展开。吊脚楼依山而立,宛如大地生长的诗行;斑斓的西兰卡普织锦讲述着无声的传奇。当队员们换上土家族盛装,化身行走的非遗讲述者,镜头内外,土家文化的脉搏仿佛与心跳共振。精美的土家织锦挂在摊位上,随风轻轻摆动,每一幅都似有故事在诉说;手工制作的银饰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耳环、手镯、项链,样式繁多,精致的花纹是匠人用心雕琢的痕迹,戴在身上,仿佛能听见土家族古老的传说在耳畔回响他们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深入感受了土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心。女儿城,这座承载着土家族千年记忆的城池,已然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成为了一段珍贵而又美好的回忆,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探索民族文化的瑰宝,让这份独特的魅力代代相传。
二、土司城垣,触摸王朝余温
7 月 1 日,我们走进土司城,“中华土家第一城” 的美誉在此刻得以印证。土司城完整地再现了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风貌。漫步在明代建筑群中,雄伟的土司皇城、庄严的九重天宫依次映入眼帘。古建筑的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石阶上的深深浅浅的痕迹,仿佛是时间留下的足迹。在这里,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扑面而来。队员们穿梭在雕梁画栋之间,用镜头捕捉着每一个细节,从土司制度的演变到民间生活的点滴,全方位展现土家族独特的土司文化制度。古老的土司城,犹如一部立体的史书,让后人得以窥探土家族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三、傩面霓裳:博物馆的千年回眸
7月2日,恩施州博物馆成为我们的文化课堂。从历史长卷到生态密码,恩施的脉络清晰展开。当那造型奇诡、充满神秘力量的傩戏面具映入眼帘,2008年荣登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傩戏记忆瞬间苏醒,傩面之后,是千百年驱邪纳吉的祈愿,是土家先民与天地对话的独特语言。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对这份古老精神世界更深一层的叩问。除了傩面,恩施州博物馆还展示了许多民族服饰,如苗族的盛装。苗族服饰以其华丽的银饰、精致的刺绣和独特的款式而闻名。这些服饰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西兰卡普:经纬交织的匠魂
7月3日,我们来到了西兰卡普基地。在基地里,织机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非遗传承人坐在织机前,手指灵巧地穿梭在彩线之间,每一次穿梭,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诠释。传承人向我们讲述西兰卡普的历史渊源、图案寓意和制作工艺,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技艺的精髓。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亲身实践制作西兰卡普,穿梭的彩线、编织的图案,每一个动作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西兰卡普的独特魅力。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渐入佳境,队员们在编织过程中体会到了匠人的耐心与专注,也更加敬佩西兰卡普技艺能够流传至今。
五、恩施非遗 薪火不息
当旅程落幕,沉淀下的绝非仅是相机的影像。触摸土司城垣的厚重,凝视傩面背后的深邃,更在西兰卡普的织机前让双手沾染千年技艺的温度——每一次的躬身实践,都是一次灵魂的共振。我们终于懂得,非遗并非橱窗里的标本,它是流淌在土家人血液里的歌谣,是匠人手中永不熄灭的薪火。这趟恩施之行,我们不仅用镜头捕捉,更以整个身心去呼吸、去浸染、去传递,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自此深深烙印,激励我们成为古老回声的当代传唱者。(通讯员:刘冰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