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生璃息止——探寻非遗琉璃在当代脉搏中的活态传承之道

2025-07-07 14:32 来源:中教网  生璃息止团队   阅读 7.2千
236
分享

走进博山的琉璃厂,炉火依旧炽热,却映照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他们多是年过半百的老匠人。当创始人王涵问及“为何不见年轻身影?”一句朴实却沉重的回答直击人心:“年轻人觉得这手艺辛苦,赚不到钱……”这声叹息,没有让探访者止步,反而点燃了王涵的决心:用创新回答千年技艺的生存之问,让非遗琉璃真正“活”下去、“火”起来!

2022年,怀揣着让琉璃“活下去、火起来”的使命,王涵带领初创团队“生璃息止”入驻当地微企园。狭小的空间里,火焰与梦想一同燃烧。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深度解构传统工艺:从材料配方的现代化改良,到设计语言的当代转化,让产品更贴合现代审美与生活场景。一件件兼具古韵与新意的琉璃摆件、文房雅物、时尚饰品诞生于此,成为团队叩响市场的“敲门砖”。

初露锋芒后,“生璃息止”告别孵化园,大胆进驻城市核心商业街区。这一步,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迁移,更是商业模式的关键跃升。王涵团队创造性地提出 “体验+课程+消费”三位一体模式,构建起沉浸式琉璃艺术空间。

该团队以体验为引,开放透明工坊,游客可近距离观赏吹制、热塑等核心技艺的震撼演绎,非遗不再“遥不可及”;以课程为核:开发体系化、梯度化的琉璃手作课程,涵盖基础体验课到深度研修班,满足不同人群需求,让“动手做”成为深度连接的纽带;以消费为链:围绕体验与课程,精心打造涵盖艺术收藏品、轻奢生活器皿、文创潮玩等多元产品线,让琉璃之美真正走入日常生活。这一模式精准击中现代消费者对文化深度体验与独特消费的双重渴望,迅速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体验烧玻璃热”。

创新模式释放出巨大能量。2024年,“生璃息止”迎来爆发式增长,产业带动显著: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为琉璃老匠人提供稳定舞台;更通过订单合作、供应链联动等方式,间接带动上下游就业逾5000人,盘活区域传统产业。系统课程已吸引来自全国38个城市的学员前来学习,将非遗工艺的种子撒向四方。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中国青年报、央视等权威媒体深度报道,阿里巴巴平台合作直播引发关注,相关内容累计阅读突破10万+,点赞转发超3万次,非遗话题强势“破圈”,并与知名设计机构、高校、商业地产、文旅景区等建立广泛合作,将琉璃元素融入空间设计、联名产品开发、文旅体验项目,不断拓展应用边界与品牌张力。

商业成功之外,“生璃息止”更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责任领域,启动 “山区留守儿童赋能计划” 。团队深入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将简化改良的琉璃镜面制作课程带入校园。孩子们在专业导师引导下,学习熔融、塑形、抛光,亲手创造独一无二的“心之镜”。

这一过程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一次深刻的“镜心疗愈”。专注创作抚平焦虑,完成作品的成就感增强自信,项目赢得了合作学校的高度评价:“孩子们眼中有了不一样的光彩,他们通过这面小镜子,看到了自己动手改变世界的力量。”

生璃息止的活态传承之路,是一条连接历史荣光与未来生机的探索之径。它提醒我们,非遗保护绝非简单的“冷冻封存”,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充满智慧的“动态养护”。当古老的技艺在当代生活中重新找到位置、焕发价值,当匠人的坚守得到市场的回响与公众的敬意,那份凝结于方寸琉璃中的民族智慧与文化基因,才能真正地“生璃”不息,永不止步。

这份历经火焰淬炼的文化遗产,终将在时代大潮中,持续闪耀其独一无二、生生不息的光芒——这是生璃息止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实践启示,也是非遗保护面向未来的永恒课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