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7日讯(通讯员 苏彤 赵晓卓 杨珍珍)7月6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绿创先锋”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京口区御带河花园小区,精心策划并开展了“分类新时尚,青春绿能量”主题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不仅将专业的垃圾分类知识带进社区,更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创意活动,将环保理念与动手乐趣巧妙结合,为社区绿色生活注入了青春活力。
清捡分类焕新颜,科普解惑“明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社区环境清洁工作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便以行动作表率。他们手持工具,细致清理散落在小区绿化带、广场及楼道口的垃圾,并在集中点进行现场分拣与投放演示。对照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志愿者们拿起实物,针对居民常问的“这是什么垃圾”、“为什么这么分”等困惑,进行精准解答。“捡拾是行动,分类是核心,科普是关键”的理念贯穿全程。面对一件塑料包装,其中一位居民豁然开朗:“以前总纠结该扔哪个桶,今天弄明白了,分类更有底气!”现场服务俨然变成一堂生动的环保实践课。
理论课堂破迷雾,精准投放“增底气”
图为志愿者团队进行垃圾分类主题宣讲
图为志愿者团队组织居民互动问答
随后,团队将理论课堂搬进社区活动室。在前期广场宣传预热基础上,志愿者们借助图文并茂的PPT,用震撼案例与详实数据,系统剖析“垃圾围城”的严峻现状及生态危害,阐释垃圾分类在环保、资源循环及经济效益上的重大意义。针对“大棒骨是否厨余”、“过期药品如何投放”等高发疑问,逐一澄清误区,传授正确方法。互动环节气氛热烈,“以前凭感觉分,现在才懂电池不能乱丢,骨头也有区别!”。活动精准对接需求,显著提升了居民的认知准确性和操作规范性。
巧手彩绘传绿意,减塑行动“添动能”
图为居民绘制垃圾分类主题环保帆布袋
创新形式点燃了居民参与热情。团队设立的创意手工区吸引了众多居民。在志愿者引导下,大人孩子兴致勃勃地在素色帆布袋上描绘地球、绿树、可回收标志。朴素的布袋瞬间化为承载绿色心愿的艺术品。志愿者们边协助创作,边讲解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的意义:“一个帆布袋的重复使用,是对环境长久的守护。”“以后去超市就带它,又好看又环保,时刻提醒少用塑料袋!”小小手工区成为传递减塑理念、增进亲子互动的温馨课堂,这些行走的环保宣言将成为社区流动的绿色宣传站。
图为团队成员在居委会门口合影
这场“分类新时尚,青春绿能量”活动,成功将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转化为社区喜闻乐见的沉浸式体验。从清捡现场的知识渗透,到讲座课堂的疑惑解答,再到彩绘布袋的创意减塑,“绿创先锋”团队以科学理论照亮日常实践,用青春智慧播撒绿色种子。江苏大学学子以热情服务与创新活力,不仅为居民送去了实用的分类技能和环保妙招,更在社区间传递了绿色生活的风尚,生动诠释了高校青年服务社会、赋能基层的担当,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