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攀枝花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数映红田”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攀枝花红色历史地标,以“传承红色基因,智绘乡村新篇”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探访了大田会议遗址、三线建设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聆听专家解读、与当地群众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探寻英雄城市攀枝花的奋斗历程与时代脉搏,深刻感悟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汲取奋进力量。
追寻红色足迹:探访大田会议遗址
为深入探寻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数映红田”实践队走进大田会议遗址,开启了一场意义深刻的红色历史探寻之旅。在遗址纪念馆内,队员们手持记录本,紧随馆长的讲解步伐,不时驻足凝视陈列的历史照片、泛黄文件与实物展品。在馆长的生动讲述中,这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文物仿佛“活”了过来,队员们一边用摄像机拍摄下珍贵影像,一边仔细标注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围绕会议决策的历史意义、精神传承价值等问题,对馆长展开深度采访。当被问及“如何将大田会议精神融入新时代发展”时,馆长结合攀枝花建设的鲜活实例耐心解答,双方还就此展开了热烈探讨。期间,队员们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手持摄像机多角度拍摄场馆细节与讲解过程,用镜头定格遗址风貌,让红色记忆在影像中得以永续传承。
▲图为实践队队员正在拍摄宣传片素材。刘薇 供图
劳作石榴田间:学套袋听农言,泥土本上记真章
下午,实践队走进大田镇石榴种植基地,一位农户正踮脚为枝头的石榴套袋:撑开纸袋裹住果实,再用铁丝在果柄处扎紧。在指导老师的示意下,队员们迅速分组行动,学着农户的样子操作。有人套袋时把袋口撑变形,有人扎铁丝勒伤了果皮。农户上前指导:“松紧得合适,太松进虫,太紧坏果。”
队员们的动作逐渐熟练,枝头的纸袋成排挂起。歇脚时,农户望着漫山果树感慨:“以前靠天吃饭,亩产仅几百斤;现在有技术指导,亩产翻了几番。”
夕阳西下,队员们的记录本上,写满了“套袋选透气纸”“扎丝不超两圈”等种植门道。枝头纸袋作响,似在应和这满纸的烟火气,也映照着实践队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发展的初心。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石榴亲手套袋。刘薇 供图
解码工业基因:三线建设博物馆的精神洗礼
时值攀枝花建市 60 周年,为深化对三线建设的认知,让从大田会议遗址感悟到的“决策魄力”与“实干精神” 得到更广阔的时代诠释,实践队走进了三线建设博物馆。
展厅内,斑驳的矿工帽、带油渍的掘进机零件、泛黄的设计图纸静静陈列。队员们俯身细观,在复原的矿井巷道场景前驻足,模拟的凿岩声仿佛带回那个肩扛手凿的年代。“物资短缺时,建设者们用废钢打凿子、麻绳编筐运矿石,在荒山里凿出工业根基。”讲解员的声音刚落,实践队队员朱杰感叹道:“难怪现在农业技术能快速推广,原来工业底子早就带着这种实干劲儿”“三线精神真不是抽象的,不管是搞建设还是种石榴,核心都是不服输”。队员们低头在记录本上快速书写,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里,三线建设的奋斗印记与田间地头的烟火气渐渐交融,成为这个下午最鲜活的注脚。
▲图为三线建设者采矿场景还原图。朱杰 供图
一天的实践,“数映红田”队走过红色遗址、市井街巷、工业展馆,完成一场跨越历史与当下、精神与生活的对话。
对于攀枝花学院学子而言,这场实践是课堂的延伸:历史课本里的“三线建设”“地方红色会议”,变得可感可触;经济理论中的“产业与民生互动”,在街头访谈里找到鲜活注脚。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城市,以访谈挖掘故事,将红色传承、民生洞察、工业精神,转化为青春思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