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阜阳理工学院“文宣星火”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抵达广德市卢村乡,正式开启为期六天的“访卢村古韵,星火同行;传文化薪火,筑乡梦新程”主题实践活动。团队一行九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卢村乡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与传播推广,探寻乡村文化根脉,赋能产业振兴,以青春智慧助力乡村发展新篇章。
图为阜阳理工学院“文宣星火”团队合照。
铺陈卢湖锦绣 访胜竹海幽径
卢村乡坐拥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卢湖水库大坝上,团队成员用镜头捕捉自然之美,用文字记录生态之韵,用心灵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让青春与山水共绘美丽画卷。在锁山桥旁,团队成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九十二岁的王奶奶说:“这个桥有灵气的,我小孙子小时候在桥边玩也掉下去过,起来身上没有事的。”在笄山竹海中,团队成员穿行于翠竹掩映的山径,感受“绿竹入幽径”的诗意,聆听竹叶沙沙细语,触摸历史竹韵的脉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与王奶奶进行交流。
对话非遗匠心 守护文化根脉
卢村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于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在徽韵德风陶艺文化体验馆里,团队成员与王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王老师强调:“万事万物以人为本,万物始于自然。”他着重指出了“三艺”即陶艺、茶艺、园艺。他说,陶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泥土与火焰的交融,更在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用心继承。交流中,王老师还为团队成员们介绍了源远流长的茶礼仪和茶文化,并以一壶珍藏13年的生普洱茶待客,团队成员们深深领悟到了茶文化的魅力。
在王氏制扇国家非遗展示厅里,团队成员系统了解了王氏制扇辉煌的历史传承。 从第一代传承人王树罗开创基业,到如今第六代传承人王亚凌守正创新,王氏制扇历经一百多年风雨,匠心火种代代相传。团队成员不仅了解了制扇技艺的历史渊源,更得以近距离参观琳琅满目的精美扇子。展厅内,团队成员还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巧夺天工的竹编艺术和意蕴悠长的中国画展品,深刻感受传统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与相互辉映。
图为王氏制扇国家非遗展厅展品。
解码产业新篇 共绘振兴蓝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竹乡画廊风景道上,团队成员沿途遇见了葱郁的板栗树、层叠的生态茶园与成片的翠绿竹海。 这些蓬勃生长的板栗树、茶树、竹子,不仅是卢村乡醉人风景的有机组成,更是一条条带动当地发展的绿色产业链的坚实根基。在澄德现代庄园,团队成员们目睹了当地蓬勃发展的民宿产业链新图景。 庄园充分依托卢村乡优越的自然生态和社会资源,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精心规划了三大核心功能区域:草木情缘(活力户外活动板块)、养心村(静谧康养产品服务区)、果蔬鱼工厂(创新“鱼菜共生”平衡生产及研学实践基地)。三大区域有机联动,全方位满足了游客们的深度体验需求。团队成员了解到,在卢村乡,像澄德这样各具魅力的特色庄园共有九个,它们正成为带动当地产业升级与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图为澄德现代庄园养殖虾展示。
盛夏的卢村乡,青山叠翠,溪水潺潺,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与文化的馨香。“文宣星火”团队成员们表示,此次三下乡实践是一次深刻的国情乡情教育课。成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关注卢村乡的发展,发挥专业所长,努力做好卢村自然风光、非遗文化、特色产业的记录者、传播者和建言者,让“星火”微光汇聚力量,为传承文化薪火、筑梦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记者:朱瑞琪 兰丙智 通讯员 周子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