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高校看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油菜籽里的育人哲学:重庆理工大学劳动教育深耕记

2025-05-19 12:06 来源:中教网重庆教育融媒    阅读 512
22
分享

春末夏初,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的油菜花海褪去金黄,结出沉甸甸的果实。劳动节前夕,130名师生手握镰刀,在7亩“责任田”里躬身收割,800斤油菜籽在汗水中归仓。这场劳动实践,正是学校“传承农耕文化,践行劳动育人”体系的生动切片——将闲置土地转化为教育现场,让劳动成为青春的必修学分。

图为植物。张渝曼 供图

从网红花田到育人课堂:一场认知革 命。

图为师生一起。张渝曼 供图

年初,这片由师生亲手播种的油菜花田,曾因春日盛放成为校园打卡圣地。但比风景更动人的,是作物生长背后的教育逻辑:通过学生劳动,逐步构建起“耕种-管护-收获-转化”的全周期劳动实践体系。从春日翻土播种时的满怀期待,到夏日除草防虫的细致呵护,再到秋日收割晾晒的集体协作,学生们在四季轮回中亲历作物生长的完整周期。这种场景打破了“劳动即义务”的刻板认知,让年轻一代在泥土的芬芳中触摸到劳动的诗意:油菜花海不仅是打卡胜地,更是自然赠予的劳动教材;收割动作不再象征艰辛,而成为与土地对话的仪式。

图为老人劳作。张渝曼 供图

劳动教育的双重解码:从身体认知到文化觉醒。

图为种地。张渝曼 供图

弯腰收割三小时后,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江星漫谈到:“终于理解《悯农》的‘汗滴禾下土’不是修辞——而是农民一生重复的动作。这种酸痛,塑造我们对劳动的敬畏,这才是切实主推科技兴农的主动力。”

图为志愿者。张渝曼 供图

这片土地依靠师生们的双手生长出最鲜活的劳动哲学:当00后大学生蹲身捡拾遗落油菜种荚,当实验室里的“键盘手”学会分辨杂草与幼苗,当集体劳作打破专业壁垒,劳动教育正在完成其最本真的使命——让年轻一代在触摸土地的过程中,重构对世界的认知框架。这种教育不依赖说教,而在于创造条件让青年在劳动中自然生长:既懂得“收获需耕耘”的朴素道理,更领悟“劳动创造价值”的永恒真谛。让劳动教育超越了“体验生活”的浅层目标,成为连接个体成长与社会需要的纽带。

图为稻草。张渝曼 供图

耕读基因的当代显性:从文化传承到创新表达。

图为劳作。张渝曼 供图

经过九天的晾晒,最后一袋油菜籽过秤时,电子屏跳出“800斤”的数据,人群爆发出欢呼。这声欢呼不仅为丰收,更为那些被土地重塑的价值认知——当00后大学生的手掌结出老茧,当实验室的灯光与田间的星光交汇,教育便完成了最深刻的抵达:让知识带着泥土的体温,让成长印刻生命的厚重。

图为志愿者工作。张渝曼 供图

劳动教育的深意不在于复刻农耕场景,而在于构建让青年与真实世界对话的通道。这正是重庆理工大学打造“士继书香农场”的深层逻辑——学校将闲置土地转化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传承农耕文化,践行劳动育人”为宗旨,按学院划分“责任田”,组织学生全周期参与作物耕种、田间管理到蔬果采收的完整链条。

图为整体图。张渝曼 供图

在刚刚落幕的油菜季中,学生们在7亩土地上收获800斤油菜籽,从春日网红花田的绚烂到打谷场上的汗滴成盐,这片土地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实践场。这所理工类高校,已然在育人田野上播种下最珍贵的作物——那些在土地中淬炼的责任感、在协作里生长的团队精神、在产学研融合中沉淀的创新基因,终将成为陪伴青年终身成长的“精神菜籽油”。而“士继书香农场”,正是重庆理工大学构建“五育融合"生态的缩影,见证着教育从课堂到大地、从认知到创造的范式革 命。

图为合照。张渝曼 供图

通讯员 韩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