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教师观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少数民族单亲家庭学生的高质量育人实效个案分析

2025-01-07 07:34 来源:中教网  王高   阅读 3.3万
分享

中教网1月7日讯(通讯员 王高)2024年度学生工作案例分析——少数民族单亲家庭学生的高质量育人实效个案分析

事件或工作过程:小吴(化名),男,壮族,2023年9月通过专升本考试入读我校并担任班级团支书,但入学以后经常出现焦虑情绪,与班级同学缺少交流,同学关系僵化,导致班级工作难以开展。值得关注的是学习和生活状态频繁异常,其中有四门课程出现学业预警,常出现失眠、厌食、厌学等心理异常情况。辅导员发现上述问题后立即与小吴展开一对一谈心谈话。

经谈话了解,该同学有一个不完整的童年,父亲是汉族,母亲是壮族,自父母离婚后随父亲生活,但父亲酗酒赌博,只能跟随奶奶生活。高中时期遭遇校园暴力,该事件加剧了心理阴影。另外,对于专升本的学生来说,实训课、专业课等理论学习较难,易产生厌学情绪,加上自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导致不合格科目越积越多,甚至重修和挂科。

关键点分析:

该案例属于大学生因家庭及校园人际关系引起的障碍性心理问题。小吴同学因多方面因素造成心理障碍, 没有得到及时恰当的排解,进而导致学业预警甚至挂科重修,经过医院初步判断是前兆性抑郁。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残缺,埋下种子

由于原生家庭问题,父母因工作对孩子的关注变少,部分学生心理较为脆弱,家庭琐事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使学生变得悲观或厌学。小吴同学拥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父亲酗酒、赌博,给年幼的小吴心理造成了不可逆的创伤,后因父母离婚,小吴被迫跟随奶奶生活,虽物质生活可以基本满足,但心理创伤一时间难以抚平,这给日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埋下了种子。

(二)性格敏感,认知不足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未认真地关注过自身的特性,高中阶段也没有相关的教育,在专业选择上也是家庭全权作主,他们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也不想毕业之后从事本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减退。小吴是一个内心敏感但又纯净善良的同学,比较在意别人的感受和看法。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校园人际关系对他的伤害一次次累积,致使小吴同学内心的自我调节崩溃,极易走向极端。

(三)缺乏引导,二次伤害

目前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过高,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没有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离开家进入校园后,由于性格敏感孤僻,导致小吴未能在校园内找到心灵寄托,高中时期老师的主要精力都在学习上也未能发现和解决小吴心理上的问题,甚至还遭受了校园暴力,家庭和校园人际关系不仅没有帮助自己走出阴影,还把心理创伤加重。这些经历让小吴感觉到无助绝望,遂产生厌学休学的想法。

解决思路及举措

我对小吴同学之前的经历进行了逐一梳理分析。不同成长时期所造成的心理创伤,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来化解,构建“贯通式”心理育人体系,利用人文关怀的方式,鼓励小吴,并发动班级同学帮助小吴,让小吴放下负担,重拾信心。通过专业教师、家庭成员和学校的合力来帮助小吴走出心理阴影:

1. 谈心谈话,倾听心声。

小吴遇到心理问题后第一时间找到辅导员倾诉,说明辅导员已经与学生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在接收到小吴的求助后,为进一步了解小吴内心更深处的想法,我利用合理情绪疗法、纳承诺疗法(ACT)等措施,再运用合适的心理知识和谈话技巧,引导小吴客观、全面的剖析自我并分析家庭环境,勇敢地回望过去,释放积压已久的情绪,这样,便找准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 家校联动,干预转变。

家庭和校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两大环境,辅导员作为枢纽要做好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根据他的家庭情况,我们要选择最合适的家长进行沟通,综合考虑后与小吴的母亲进行交流。在告知基本情况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家长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越来越多,但家长对病症的起因和学生心理以及表现并不了解,所以作为辅导员的我对家长做好了相关知识的普及,并且提出合理恰当的建议,随后与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要求,通过“学校-学生-家庭”三方面同时入手,做好沟通、记录和反馈。

3. 班级融入,朋辈协同。

辅导员在处理特殊群体学生问题时,不能只单单依赖心理健康中心和家长,班级融入和朋辈交流也是特殊群体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班级里我选定1名同学对小吴进行协同关注,对有效信息进行及时收集,便于工作开展。通过同学关心与帮助,让小吴重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融入到集体中,走出之前家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阴影。

4. 建立台账,跟进预防。

对于小吴此类特殊群体学生,第一时间建立档案,了解其家庭情况,既往病史。这对我们了解问题根源、赢得学生信任和对症下药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三个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机制,第一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联防制度。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咨询部门、校医务室、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舍长等人员,施行心理危机随发随报,完善四级心理联防制度。第二建立“整体联动”的精准研判和监督制度,将每周的心理主题班团课与心理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两大重要抓手,针对异常学生进行精准研判,做到一人一策的帮扶机制。同时结合“贯通式”心理健康育人工作系统跟踪观察,针对往期的案例实施“一案一清”的制度。第三建立“1+4”制度,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院、家庭、社会、心理机构为依托,建立四维协调的长效机制。

经验启示

通过配合医生的治疗和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吴的心理问题基本解决,本学期小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铜奖,以及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各类奖项。英语基础比较差的他,在本次英语四级考试中获得了500+的分数,目前正准备考研。作为团支书的小吴,在平时也为老师分担工作,积极督促班级同学学习,班级的整体学风有了明显的提升。

1. 化风润心,合力育人

小吴同学遇到的此类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复杂,所以在开导过程中要把工作做到细节处。作为辅导员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用赤诚之心去感化学生,为其排忧解难、传道授业。就这样怀着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以跨越千山万水的豪情和“学生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拓宽道路。

2. 解决问题,事实就是

现实问题是思想问题的源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吴的心理问题是在长时间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造成的,这种情况仅靠思想开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是无力的,所以首要任务是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坚持用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引导教育学生,把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紧紧地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为学生说话,让学生说话,说学生的话,这样的工作才会有实效。

3. 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工作中像小吴这样心理异常的学生不在少数,我们要牢记工作职责,展现人文主义情怀,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必须精准施策,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计划时统筹全局、操作中细致精确,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要坚持所有工作“开”到点子上、“开”到根子里。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一人一档,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困惑的实际困难。

4.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辅导员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他助”到“自助”的能力。把学生看成有生机的种子,其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技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木、秀花。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奔着矛盾去,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干,坚持“终身学习、育人为本”的职业守则,在以后的学生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学习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精准的找出问题的根源,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机遇挑战,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进而加强时代赋予的责任与历史的使命担当,真真切切的做到以心换心,育人育才,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图为案例研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