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小学频道 > 教师观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像王鸿老师那样教语文

2024-11-11 16:13 来源:中教网  王鸿   阅读 3.3万
668
分享

中教网11月11日讯(通讯员 王鸿)好的课堂像磁石一样勾人心弦。几天过去了,我依旧沉醉在王鸿老师的语文课堂里。“像王鸿老师那样教语文”,这个声音一直在心中激荡。

10月30日在工作室活动中第一次听王鸿老师的语文课,整个人陷入到《圆明园的毁灭》中。第一次忘记自己听课者的身份,全身心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是知识,我学习的是如何教语文。

一、教师的“学养”是教好语文的底气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教师知识积累形成的“学养”是教好语文的底气。

王鸿老师一直都是勤奋努力的先行者。他从年轻时就开始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他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见了很多优秀的人。这些内力和外力促使他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水之积厚了,载大舟才有力;风之积厚了,承大翼才有力。”丰厚的“学养”成为一把开山的利剑,凿开文本教学的最佳路径,带着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整节课,我感受到王鸿老师身上的那份轻松与从容,感受他与文本的自然交融。于永正老师曾说:“凡是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又有较好的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都可以说‘我就是语文!’”在《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堂上,行走的王老师就是“语文”。学生既可以从文本中学习语文,又可以从王老师的言语引导中学习活的语文。

能够遇到王鸿老师这样“学养”深厚的语文老师是学生最大的幸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充实自我,做一个有底气的语文老师。

二、主线分明,让课堂任务清晰明了

一节等待开发的语文课首先要考虑的是“教什么”。教师在确定“教什么”时不能面面俱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教师的“教”要与之切合,梳理出重点和难点。

王鸿老师的这节课围绕单元要素设计了三个主任务。任务一:朗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概括主要内容。这个任务是学习的铺垫,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汇,拎出文章的脉络。任务二:借助资料,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第二任务以“昔日辉煌”为线,引领学生反复进入文本,真切感受“辉煌”。大量的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辉煌”。任务三:品味语言,直面毁灭。学生从辉煌的兴奋中转入到“毁灭”,情感在悄然发生变化。文字的残忍,图片和视频的震撼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整个教学流程清晰明了,学生知道要做什么,重点做什么。

跟着王鸿老师学教语文,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明晰“教什么”。找不到重点,信马由缰地讲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三、以引导和点燃助力学生的“学”

于永正曾说:“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学受众是活生生的“人”。我们要考虑如何让“教”真正促进学生“学”。是灌输,还是点燃引导?王鸿老师的语文课堂给出了答案。

1.导之有情。《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学生的情感很复杂,既有对圆明园艺术价值的自豪之情,又有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还会升腾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王老师的引导立足在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上。他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润物无声般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从老师的言语中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体悟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情绪和老师和课本融为一体。学生在课堂上只有精神是自由,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2.导之有法。王鸿老师的引导一方面把握儿童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课堂上的引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习得知识,形成技能。

字词教学的环节令人拍手叫绝。王老师不是采用传统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他在设计时匠心独具。他把文中的四字词语以“辉煌”和“毁灭”为主题进行归类。学生在初读时只是关注读音。王老师告诉学生词语有温度有情感。学生再次朗读时豁然开朗。他们一下子发现了词语排列的规律。这时的朗读就有了情感和温度。词语教学的画面一直萦绕在心间。好的引导真的一把金钥匙。

圆明园昔日辉煌主要围绕“布局美、建筑美、文物美”展开。学生如何感受出“三美”?王老师的引导之法主要有:以读促思、一字立骨、材料辅助。没有充分阅读的语文课堂是在拔苗助长。王老师给足学生与文字交流的时间,让读来解决任务。学生充分读之后,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时老师只要拎出难点来引导就好。“众星拱月”这个词语,利用文字和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欣然理解。如何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建筑美?王老师采用一字立骨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抓住七个“有”字,学生不仅仅感受到建筑之美,又体会到句式之美。无论是建筑美,还是文物美,学生光靠文字是无法形成直观印象的。王老师呈现了大量的图片辅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完成了对文本知识的理解。

3.导之有度。王鸿老师的课堂始终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度”,不追求立竿见影,而是静待学生思维之花盛开。“直面毁灭”这个环节,王老师引导巧妙地进行了收和放。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的朗读直面英法联军的暴行,王老师就悄悄地站在学生背后,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悟。“不可估量”这个词语,王老师没有收,而是站到学生面前,利用文字、画面、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学生的情感在此时进入到一个极度愤怒的状态,这时课件中出现《少年中国说》第一自然段,教室里立刻响起学生高亢激昂的读书声。此刻,学生明白了老师的期望,国家的期望。

知识,就像一汪湖水;学习,就像注湖的潺溪;借口,就像每天飘过的白云。听完王鸿老师的语文课,我觉得自己不应该为懒惰找借口了。像王鸿老师那样教语文的理想一定要化为行动。

徐州市睢宁县姚集中心小学  冯阿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