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成都6月30日讯(通讯员 张景棋 殷文慧)如切如磋,她沉心学术,连续两年位列专业第一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四川大学百佳学生;如琢如磨,她矢志创新,是国家级大创负责人、省级挑战杯负责人、国家级“互联网+”成员。
剧本中书写现实,镜头里叙说故事,她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刘耀旸。立如芝兰玉树,笑如朗月入怀,拥有强大的精神内核也是刘耀旸最为瞩目的特点。深耕于专业领域,她用学术的目光观察生活,将“纸上得来”付诸于现实;她将热爱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结合,担当起青年一代新的文化使命;她用影像为将要消失的过往搭建了一个安全的贮藏地,保护一代代人的传承和信仰。她在平凡的生活里悉心发现,用影像将中国故事娓娓道来……
刘耀旸同学照片。中教网通讯员 张景棋 供图
以求索奔赴“未来”
“其实‘未来’站得很稳,但是我们动转在无穷无尽的空间。”这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所言,亦是刘耀旸的人生信条。在他人眼中,刘耀旸似乎从未在学业上迷茫过,而刘耀旸却说:“只是因为坚信‘未来’永远在那里,所以自己始终走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内心丰盈,着眼当下,快步前行,她自信地阔步在学术的旷野。
“内驱力”是刘耀旸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词。热爱为帆,毅力作桨,她总是善于在不同的课程中发掘出自己的感兴趣的点,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仅为课程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也在课外延伸领域继续耕耘,在学术实践中实现个人生活与社会现实的链接。她深入传统文化,将目光聚焦于川剧艺术传承发展困局,探寻构建川剧IP与城市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由此孕育的大创项目《场景视域下以川剧IP为核心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成都川剧艺术中心为例》获得了2023年国家级立项与优秀结项;她深入历史,关注新时代战略背景下历史工程的精神遗产与集体记忆的传承问题,力求建构新型遗产叙事模式,所孵化的科研项目《溯清渠之源,润当代之流——天府粮仓背景下“东灌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获得挑战杯省赛铜奖;她深入乡村,在2024年大创项目《数字时代新农人的形象建构、传播路径及当代价值研究——以四川省为例》中探寻数字时代“新农人”形象构建的模式与价值,聚焦“三农”与农业强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她深入家庭,通过2023年省级大创《家庭语言政策视角下3-6岁儿童对父母语言管理的反馈情况研究》探讨儿童对父母语言管理的具体反馈,从儿童角度评估父母语言管理的效果,并据此提出建议。在科研创新中,她始终保持开阔的探究视野,文理交叉融合研究一直是她在思考与践行的课题。
刘耀旸在瀚雅学生发展论坛上做科研竞赛经验分享。中教网通讯员 张景棋 供图
大地为纸,智谱华章。“无所为而为”是刘耀旸的学术态度。纵使在竞赛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她并不沉溺于荣誉,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项目本身,用生活的灵感充实比赛,用比赛的劲头鼓舞生活。于她而言,求索的过程远比“未来的结果”重要,沿途的风景远比终点的成就精彩。
将刹那定格成永恒
剧本中书写现实,镜头里叙说故事。影像,是刘耀旸热爱的一片沃土,也是她生活中一抹亮色。起初只是对光影感兴趣,慢慢地感受到影像的力量,就这样,刘耀旸来到了广播电视编导这个专业,与影像结下了缘。
专业课涵盖了影视制作的前中后期的内容,组成了一张巨大的影视技术创作之网,刘耀旸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走近影像的方方面面。而加入到影像艺术实验社后,她感知到了一个更大的影像世界。“这不仅是一个社团,更是一个大家庭!”说到这里,她的眼中闪烁着欣喜。2023年,刘耀旸接过传承的火炬,留任了影像艺术实验社的会长,成为了这个大家庭的“长辈”。这群人因影像而聚,透过镜头,他们窥见了更丰富的生活和更广阔的世界。在每周一次的内训会上,她会邀请视频摄制经验丰富的同窗或专业人才,给学弟学妹们分享摄影技巧,讲述每张照片、每段视频背后的故事、经历与感悟;为了培养社员们的全球视野,她还连线在国外涉猎影视领域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方法。刘耀旸也在实验社里不断学习,掌握了更多影像技巧,萌生了更多创作的巧思。
刘耀旸(左二)在影像艺术实验社协办活动。中教网通讯员 张景棋 供图
或许是影像艺术实验社的启迪,也或许是影像早已深入到刘耀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投身到学生工作时,她也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影像记录下党团活动的点点滴滴。因此,在当时担任团支部书记的刘耀旸,组织策划并带头完成了“你好二十大”和“青春献礼二十大”主题摄制活动,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她的鼓励下将镜头聚焦向了人民幸福生活,用影像记录着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群众生活的变化。
2022年,刘耀旸作为青年代表参与共青团成都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会议上,她深刻感知到青年一代需要“用影像为时代立传,为中国画像”,愈加坚定了“将影像艺术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的想法,也鼓舞着她将自己的成长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用影像观照祖国大地山河、人民生活变化,用影像语言描绘新时代的绚丽多彩。
从永恒中寻找刹那
影像是浓缩的茶,泡开便能感受其中的芳华。刘耀旸及其团队为东灌工程历史摄制的影像志获得了无数的关注与掌声,而她却表示,“光影背后的故事更值得大家耐心聆听。”
“回到人和社会”,回到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是刘耀旸用影像记录中华文化和中国故事的初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女孩,她了解东灌故事和东灌精神: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旱灾频发,人民盼水迫切的背景下,简阳县举全县之力,克服困难、精诚团结、浴血奋战,历时十年建造出都江堰龙泉山灌区水利工程。当她发现这些精神遗产与集体记忆面临着传承危机时,她选择用影像为将要消失的过往搭建一个安全的贮藏地,运用影像思维和镜头语言进行田野记录与学术表达。“不是我选择了影像记录,而是中华文化和中国故事选择了影像记录。”她深知影像对于视觉的冲击,也明白影像更利于传播和保存,因此她选择用自己最熟悉也最擅长的方式,保护她熟悉的文化。
“这可能是人文社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笑着说。在东灌精神纪录片正式摄制之前,刘耀旸及其项目团队与56名东灌工程亲历者、组织者、受益者和传承者对话,历时一年完成了近10万字的口述史材料和100小时的影像记录。尽管时隔几十年,这些亲历者们仍能在采访时回忆起当时万众一心热火朝天建设的盛况,还能高唱起那时的工地战歌,还能拿出珍藏多年的东灌日记。他们的情怀和意志力,在时间的磨洗后仍然散发着光和热,深深打动着刘耀旸,鼓舞她不断走进这段历史,走近这些鲜活的个体。
刘耀旸在社会实践中访谈东灌工程亲历者。中教网通讯员 张景棋 供图
当镜头真正转向这些亲历者时,刘耀旸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东灌精神”的生命力。陈永乾是简阳市中学的团委书记、简阳市政协委员,也是东灌工程的受益人与东灌精神的传承人。他面对镜头讲述起东灌故事,动情之处声音沙哑、潸然泪下。影像记录下了这真切的时刻,也只有影像才能完满地传递出东灌精神。“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能够更自由地去创作的机会和能力,那我们也应当去肩负为社会发出有益的声音,正能量的声音的这样的责任。”在接受四川卫视采访时,刘耀旸如是说。
刘耀旸作为学生代表在“大思政课”川大开讲活动中接受四川卫视采访。中教网通讯员 张景棋 供图
从永恒中寻找刹那。刘耀旸没有停下脚步,她震撼于影像的力量,她求索镜头下的真实,这是一个传播者的担当;她注视着身边的文化,心怀着远方的人,眺望着更宏大的世界,这是一个传承者的使命。
她步行在祖国的大地上,热情地拥抱着身边鲜活的个体;她用影像记录下一段段中国故事,细腻地观察着这个宏大的世界。这是青年刘耀旸,她还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求索,记录下她心中的诗和远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