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网络语言逐渐成为青少年传递信息、宣泄情绪、缓解压力、释放感情的主要表达方式。部分网络语言具有时代内涵和文化意义,诠释着语言的生命活力和时代发展,但包括“网络烂梗”在内的网络恶俗语言也充斥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污染学生的精神世界。近日,央视网和人民网强烈呼吁“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重视“网络烂梗”对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实属必要,更好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一是阻碍语言表达体系建成。“网络烂梗”的语言方式较为简单、粗暴、直白,因而在学生中的传播力极强,进而固化了学生的表达方式,“文字失语”现象严重。学生在说梗、接梗、抛梗时挥洒自如,但要将心中所想付诸文字时,却不会表达、不会言语,长此以往将阻碍学生成长成才。据南浔锦绣实验学校周老师反馈,学生在习惯“网络烂梗”的表达方式后,将其普遍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拴Q”“奥利给”“我真的会谢”等词屡见不鲜,甚至在期末考试中,“666”“YYDS”“绝绝子”之类的网络用词随处可见。
二是助推不良学习习惯养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用户。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的注意力易被网络高效的短视频所吸引,沉浸在网络快节奏的呈现方式中,逐渐养成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在迅速接受“网络烂梗”时缺乏自主思考,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的学习过程中,不愿将知识好好沉淀,“畏难”情绪加重。镇海中学南浔分校张老师提到,学生时期正是每一个人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如果经常接触网络烂梗,对学生的成长没有好处,当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着烂梗或只会用烂梗表达情绪、组成句子时,看似彰显个性,实际上却让他们失去了宝贵的思考过程。
三是弱化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网络烂梗”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是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更是不良网络风气诱导所致,最终降低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其一,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再加之其无目的模仿,容易在“网络烂梗”的影响下跟风,做出过激举动。其二,众多“网络烂梗”出自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的劣质网红,他们以博眼球、赚流量的方式,助推审丑文化,将错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传递给学生,拉低学生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准,易使其美丑不分、荣辱不辨。
对此,建议:
一是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络行为。相关部门加强网络法律落实,提高监管效力,做好网络准入审核,通过设置黑名单,采取屏蔽、关停等处置措施,将不良信息和网络“烂梗”锁在门外,为学生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二是推动多方共建,提升网络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需多方携手并进。其一,倡导家长关注孩子网络行为,积极了解和监督孩子的网络学习、娱乐和交流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使用“网络烂梗”的现象。其二,督促学校主动作为,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和抵制“网络烂梗”,减少学生盲目跟风模仿行为。其三,助推教育系统顺应网络时代发展趋势,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在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方面发挥基础作用,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三是尊重教育规律,提高阅读能力。相关部门应鼓励学校开设阅读课,重视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遵循教育规律和阅读规律,实现学生阅读类型从以虚构类作品为主向以非虚构类作品为主转变,让优秀作品从奠定精神底色升级到完善知识结构,补齐能力短板,涵养家国情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