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中学频道 > 中学看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双减背景下教师观点栏目:城镇青年婚恋难——共建和谐婚恋环境需努力

2023-04-21 11:14 来源:镇海中学南浔分校  徐佳倩   阅读 2.6千
74
分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婚恋问题作为社会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现状。我国近年来初婚人数连续下降。3月28日,由梁建章、任泽平联合多位学术专家设立的育娲人口研究机构发布《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2版》。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763.6万对,连续八年下降。急剧下降的结婚率反映当代城镇青年的婚恋难题。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中青报全媒体平台,进行了一项题为“你最关心哪些两会议题?”的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截至2022年2月28日16时,共有72242人参与。有关青年婚恋的调查中,67.9%的受访者期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年轻人的婚恋成本;52.4%的受访者希望出台婚恋交友平台从业准则,加强违规举报处理;50.7%的受访者期待青年组织帮助单身青年拓展交友圈;48.2%的受访者期待移风易俗,动员全社会摒弃婚嫁陋习;45.2%的受访者建议主流媒体提供婚恋、情感咨询等公共服务。根据调查显示,当今环境,青年就业生存压力大,婚恋成本不堪重负,城镇婚恋市场中性别比例结构性失衡,婚恋中介平台乱象丛生、婚恋相关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单身。

婚恋漫长的时间成本:谈恋爱不如“搞钱”,就业生存压力剧增的青年无暇谈情说爱。前三年,受疫情影响,就业岗位紧缩,如今ChatGPT等新技术冲击,就业情况越加复杂。据澎湃新闻报道国家统计局陇南调查队近日进行的一轮问卷调查显示,223名受访者中59.2%的人表示就业压力特别大;31.8%的人表示就业压力比较大;6.7%的人表示就业压力一般;只有2.3%的人表示没有就业压力。在社交平台,一部分青年当起“全职陪伴”在家待业备考事业编、考研等。在较大的就业压力下,普遍焦虑的情绪使得青年人无法顾及发展亲密关系。2019年浙江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的陆女士透露“就业岗位紧缩,考研本校失利后,在杭州没有找到符合预期的工作。错失招聘时机之后考家乡的编制竞争也很激励,全职备考一年后,考上了周边地区的编制,择业备考期间始终比较焦虑。”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岗位的内卷竞争严重,工作压力较大,面对投入感情的漫长且无保证的时间成本,较多青年选择在不多的闲暇时间满足自身的休息需要。湖州市吴兴区某科技公司工作的程序员程先生表示“就业太难了,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回家乡工作也没有太大的优势,目前从事的工作工作内容较为基础,时间较长,每天回到家精疲力尽,只想躺着玩手机,不想社交。工作的状态与心中的预期落差大。”

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生存成本较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职业选择带来的生存压力已然让新生代打工人疲惫不堪,行业岗位的学历内卷并没有带来大幅增长的薪资,而促成了学历贬值的现象。在生存压力下,青年人的消费选择趋向理性,不愿承担婚恋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

婚恋中隐含职业发展限制,女性职业发展空间的成本易沉没。婚恋的背后是婚育,而女性的婚恋状况仍是限制女性职业发展的难关。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称,61.2%的女性在求职中被问婚育情况,高于上一年的55.8%,38.3%的女性表示婚育影响职场前景。和职场男性相比,婚育、性别问题为女性的职场发展带来不小困扰。当代大量女性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参加工作,很多职场女性无法兼顾工作与养育子女。女性职业发展空间被催婚催育的社会压力挤占。当前鼓励生育的政策是否会加剧女性职场地位的不平等现象则是当下青年女性恐婚的最大忧虑。

婚恋市场中性别比例结构性失衡,传统婚恋观需修正。

在讨论婚恋问题难以跳脱人口性别失衡的社会大背景。因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失调,我国积累了大量男性单身人口,根据《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2版》2020年我国20-40岁的男性较女性多1752万人可婚男性相对过剩,且以低收入、低文化的草根男性与流动男性为主。性别比长期失衡、“男高女低”的传统婚配观念,这往往与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女性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男女薪酬差距减少。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在2022年3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职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2021年度,中国城镇就业人群的性别薪酬差异有所收敛,女性劳动者的平均薪酬为7017元,较2020年同比提升2.5%,平均薪酬水平为城镇男性劳动者的77.1%,性别薪酬差异较2020年有1.2个百分点的改善。如果选择婚育,女性在生产劳动的同时承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婚姻家庭观的影响,背负着家务劳动、照顾子女的主要压力,实际上处于“既处外,又主内”的忙碌角色。如果不选择婚育,女性依靠自身,生活质量至少不会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婚姻秉承审慎的态度。

基层建议:制定就业优惠政策,以就业创业促婚恋实现。提供男女平等的育产假,政府承担产假期间的用工成本,减少女性职场歧视现象。树立普遍的性别平等观念,分解传统婚恋观下男性主导婚姻、倡导共同参与家务劳动,互相尊重推动平等婚姻关系的形成。不断降低婚恋成本,构建性别平等观念,建立相互尊重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缓解青年婚恋矛盾的重要举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