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镇的苏味与苏韵交融
中教网8月1日讯(通讯员 秦维 吴杰 薛紫如) 近日,苏州城市学院姑苏人文经济“三棱镜”,解码赛味韵实践团前往苏州同里古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实践团深入探究古镇中“苏味”与“苏韵”的独特魅力,聚焦传统苏帮菜与园林文化的创新融合,通过采访餐厅工作人员和游客,挖掘人文经济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吴杰 供图
寻味同里:舌尖上的苏帮菜
状元蹄、银鱼羹、松鼠桂鱼……每一道精致可口的苏州本帮菜背后,不仅是刀工与火候的精准把控,也蕴藏着苏式饮食哲学与变通智慧的精妙融合。“我们坚守的是本帮苏州菜的根,但也会根据当下客人的口味偏好做细微调整,让经典更贴近大众。”这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一种坚守核心风味基础上的精进与适应,而这也是保持苏帮菜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保留了蕴含着历史记忆的味觉符号,同时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市场需求的变化。
图为经典苏帮菜:松鼠桂鱼。 秦维 供图
移步易景:园林美学融入现代空间
随着行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实践团提出自己的疑问:“同类型的餐厅在同里古镇并不稀少,如何避免同质化,打造自身的独特性,从而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夺得一席之地?”餐厅经理以庭院为引,给出了答案:“我们的核心吸引力之一就是融合了苏式古典园林意境的庭院环境,它不仅是一个就餐空间,更是一个开放的景观。”设计师们运用传统苏式造园手法,通过虚实相生的空间布局,将可游的园林体验,无缝的嵌入到可食的现代商业场景中;巧妙融合了苏式园林的特色,迎合游客出片的需求,吸引大量游客专程前来拍摄庭院风景或古装写真,成功打造了“一步一景,一店一园”的消费体验,极大提升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与消费意愿。同时,餐厅经理也点出自身的服务特色——吃住行一条龙服务。餐厅住宿一体化,且针对顾客的需求,派观光车接送。这种可食可游的沉浸式体验,增加了商业价值,提升了竞争力,打造出新典范。
图为该调研餐厅的庭院环境。 高成珊 供图
文化赋能:水乡肌理中的文旅融合
漫步于同里“小桥流水人家”的经典江南水乡格局中,实践团深入剖析了苏味与苏韵如何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之因,同时,探索古镇小桥流水格局对文旅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推陈出新之法。“穷有穷的玩法,富有富的玩法,没有钱也可以在这里玩出花样,这个就是它的最大魅力。”采访中,一位游客道出自己的心声。低门槛,多元化的体验设计拓宽了客源基础,平衡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水平旅客的需求。实践团还发现,古镇通过沉浸式演出,文创开发等方式,将古典园林美学转化为现代消费体验,依托独特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让静态的历史加入苏式的特色“活”起来。穿梭于小巷中的传统人力三轮车,以其本身古朴的形态与节奏成为展示水乡慢生活苏韵的独特符号之一,也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沉浸感,打造苏式水乡的肌理。
图为同里古镇的水乡风貌。 杨若溪 供图
同里古镇的实践证明,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基因,并通过创新性的载体,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可传播的产品服务,有效激发了人文经济新活力。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从灶台间的烟火气,到园林中的风雅颂,同里古镇也以苏味为媒,苏韵为桥,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共生之路,注入了可持续的经济活力,满足了游客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以其鲜活的实践为江南水乡古镇乃至更广阔的人文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苏式样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