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旌映西山”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沟域淤白村,开展以“传承非遗戏曲文化,赓续中华文明根脉”为主题的调研与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紧扣“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命题,延续2024年“旌映西山”实践团相关成果,聚焦市级非遗项目“蹦蹦戏”的历史沿革、现实困境与传承路径。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访谈、非遗体验与资料整理等方式,系统梳理蹦蹦戏的发展脉络与艺术特征,力求以马院青年学子的理论视角和社会责任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活态传承。
淤白蹦蹦戏源于唐山落子与东北二人转等民间曲艺,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北京评剧的重要源流。2007年蹦蹦戏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文化记忆。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与传承人李秀芬等人深入交流,了解蹦蹦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现实困境,参观排练场所与展厅,并亲身体验舞台化表演,进一步感悟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韵味与生命力。同时,团队还参与梳理和归档了村内宝贵的影音资料,为推进非遗的数字化保存与长效传承夯实了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流动与社会结构的变化,蹦蹦戏面临人才断层、资金匮乏、学习体系缺乏等制约。超过七成村民反映,青年多外出务工,村内中老年人口较多,剧团人员逐渐减少,导致非遗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这一现实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普遍矛盾。
尽管困境重重,蹦蹦戏仍展现出顽强生命力。依托村民文化热情不减,除保留经典剧目外,还积极结合现实生活创作新剧,尽力反映时代主题,拓宽了非遗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面。这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也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在基层的现实生动实践。
调研最后,为进一步推动文化自信教育与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实践团依托思政课程原理,创新开设了一堂以“蹦蹦戏传承与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特色思政课。通过梳理1931年“义和班”成立至今的百年传承脉络,阐释非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精神价值,揭示了“文化遗产承载民族基因血脉”的深刻内涵,彰显了思政课堂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方面的重要作用。
淤白村蹦蹦戏的演进历程,既是一个剧种的历史缩影,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谋求发展与传承的生动写照。实践团成员一致表示,将继续在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政教育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频共振,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