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实践团队解锁长城文化传承密码
七月的山海关,青砖黑瓦浸润着千年风雨,长城烽燧守望着重峦叠嶂。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学院“角山寻迹、长城卫士”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了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天下第一关”景区,以“探寻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为主题,展开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感受历史肌理:在古城深巷读懂保护智慧
“城砖上的每道裂痕都是岁月写就的密码。”队员们在山海关古城瓮城遗址前轻抚墙砖,记录修复工艺细节。接驳车上,当地百姓讲述的烽火往事与修复历程,让大家体会到社会力量对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登上城墙,《山海关古城保护规划》展现的系统思维令人惊叹:建筑修缮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原住民生活形态完整保留,让古城在“修旧如旧”中焕发生机。团队途经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与山海关一中,感受到司法与教育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深层培育。
夜幕下,实景演出《身向榆关那畔行》融合光影技术与互动体验,再现历史场景,火壶表演点燃现场。队员们领悟到,沉浸式体验让历史成为“可触摸的活态文化”。据介绍,此类文旅项目年吸引300万游客,带动商户营收增长40%,印证了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经济价值。
历史剧演员入场
对话古今匠心:从展厅乡野领会传承初心
团队来到中国长城博物馆,AR技术让队员“穿越”到明代防御体系虚拟场景,全息投影直观呈现长城与山川、驿站构成的军事网络。馆中的智能机器人与游客互动历史、诗词,展现科技服务文化的便利。
博物馆联合中小学开发的“长城积木编程课”,让学生在拼装中理解榫卯力学原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被队员视为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非遗展厅里,皮影戏、地秧歌等技艺令人惊叹,“数字化展陈+教育传承+非遗创新”的三维体系,让大家感受到“文物说话、历史鲜活”的魅力。
团队在长城博物馆合影
古城以北的北营子村,曾是长城戍边军营,如今“长城人家”民宿集群年收入超800万元。村民赵大姐的民宿保留满族火墙设计,游客可学做长城砖雕。特色街道绘制“闯关东”等主题,村史馆诉说村落变迁。食府里,桲椤叶饼的清香中,队员们感慨“长城里外是故乡”。
团队到达北营子村史馆
丈量雄关新篇:于角山之巅感悟创新力量
“自古尽道关城险,天险要隘在角山”,队员们登上角山长城,不仅沉醉于风光,更惊叹于科技与自然的融合。角山段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和传感器构建全域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风险,为保护装上“智慧大脑”。
星空露营基地及配套观星研学课程,让队员们通过星图感受古代戍卒观星智慧。“将长城文化与科普结合,既护遗产原貌,又创新业态”,景区人员的话深化了队员对“活化利用”的理解。
古城外腰铺九号敌台遗址
如今的山海关长城,已成为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旅游IP,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长城精神的时代价值。正如队员们总结:“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古老智慧在当代找到新坐标。”这场青春实践,记录了文化传承样本,更让青年明白:守护文明根脉,就是书写未来历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