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爱国报国信念,大力弘扬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激发广大青年投身强核强国事业的热情。2025年7月14日,北流市雷霆素质拓展基地内热潮涌动。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核心动力·工创星火”全国“两弹一星”宣讲团(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联合“格物铸星,笃行问天”科学家精神实践团,以“理论宣讲+非遗实践+职业启蒙”的多元形式,为200余名乡村青年学生带来一场浸润红色基因、融合传统技艺、启迪科技梦想的主题实践活动。
薪火传声·科学家精神润童心
活动以“追光少年”科学家故事会拉开序幕。孩子们整齐地排排坐着,以“科学家故事会”为载体,大学生志愿者用孩子们熟悉“童言童语”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感人事迹:“钱学森爷爷突破重重封锁跨越重洋归国时,行李箱里装着上千页的计算手稿不仅是知识,更是‘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邓稼先爷爷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滩上用青春铸大国重器……”当讲到科研团队在帐篷里啃咸菜、顶着风沙绘制图纸时,孩子们攥紧小拳头,眼神灼灼:“科学家爷爷们太了不起了!我们现在要怎么向他们学习?”“我要学好物理,长大后造更好的火箭!”问答互动间,“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科学家精神内核得到生动诠释,红色基因如春风化雨浸润童心。
匠心筑梦·非遗漆扇绘红魂
“漆扇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今天我们要用它绘制‘两弹一星’的星辰大海!”随着志愿者的生动介绍,“漆彩星魂·扇载国魂”非遗漆扇实践环节正式启动。素白的漆扇、斑斓的漆料整齐铺展在长桌上,志愿者手把手指导孩子们调色、构图、漂染,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传统技艺与红色精神的双向奔赴,孩子们化身“小创作者”,有的用金粉勾勒火箭、飞机,有的以靛蓝描绘星空背景,还有的在扇面角落点上五角星,志愿者在边教边做中引导孩子们思考:“钱学森爷爷当年如何用算盘打出航天轨迹?”,在亲手调制朱红(象征火箭尾焰)、玄黑(喻指核盾牌)等“精神色系”过程中体会工匠精神。当传统工艺与红色精神交融,红色基因悄然在指尖传承,10岁的丰村少年小李举着自己的作品说:“我要画杨利伟叔叔的飞船,以后我也要飞上太空!”原本素净的漆扇渐次绽放,每一笔都镌刻着对科学的向往,每一抹色彩都凝聚着对祖国的热爱,红色精神与传统技艺在此刻完成跨时空对话。
智启未来·AI职业照青春
为深化孩子们“科技报国”的梦想,活动特别设置“AI职业‘照’未来”启蒙环节。“我长大要当航天工程师,设计出更厉害的火箭!”“我要当研究核武器的科学家!”在“未来职业畅想会”的热烈氛围中,志愿者以“AI如何赋能科创报国”为引,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科技+梦想”的沉浸式体验。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操作人工智能职业形象生成软件,从输入“航天服”“火箭发射塔架”等关键词,到选择星空、实验室等场景元素,随着指尖轻点“生成”键,一张张个性化职业形象照跃然屏上:穿航天服的“小工程师”站在火箭旁比“耶”,穿白大褂的“科学家”自信微笑,穿迷彩服的“小战士”目光坚毅……志愿者将照片通过便携打印机逐一输出,孩子们小心翼翼捧着“未来的自己”,有的贴在胸口,有的举过头顶与阳光合影。“这张照片我要贴在床头,提醒自己每天多学一点科学知识!”小李捏着照片说。这场别开生面的“AI职业课”,不仅让孩子们零距离触摸前沿科技,更以“科技+梦想”的双向赋能,将“科创报国”的种子深植心田。正如志愿者所言:“AI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连接当下与未来的桥梁——今天孩子们用AI‘照’见职业理想,明天他们就能用科技‘造’就强国未来。”此刻,一张张小小的照片,正承载着大大的梦想,在乡村少年的眼中、手中、心中,绽放出最炽热的光芒。
此次实践活动以“宣讲铸魂、实践赋能、启蒙引航”为路径,让“两弹一星”精神从历史书页走进现实生活。青年志愿者用“故事化讲述+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启蒙”的创新形式,既为乡村青少年暑期生活注入红色动能,更在孩子们心中厚植了“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未来,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将继续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构建“专业实践+思政浸润+社会服务”的立体化育人体系,依托“格物笃行”党团共建品牌,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AI科技科普等融入实践课程,持续开拓“科学家精神+”实践场景,深化校地合作,让更多青少年在触摸历史、感悟精神、展望未来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两弹一星”精神在青春的接力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撰文:劳春燕 罗悦苹 周慧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