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川康学子三下乡对话治沙青年王金:共话青春担当,同绘奋斗底色

2025-08-10 19:49 来源:中教网    阅读 1.1万
381
分享

七月的大凉山,骄阳似火却掩不住乡土的蓬勃生机。7月17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彝乡语桥队青年学子怀揣着“服务基层、增长才干”的热忱,踏上冕宁县若水镇的土地,开启“三下乡”走访调研之旅。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意外邂逅了一位用双手改写荒漠、用镜头记录奋斗的治沙青年——王金,让学子们读懂了“自找苦吃”的青春真谛,更触摸到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底色。

偶遇:从荒漠到故乡,治沙人的青春轨迹

走访途中,队员们偶遇了刚从内蒙古返乡参加火把节的王金。这个因在抖音记录治沙日常而被网友熟知的青年,他的事迹曾作为高考作文素材出现。眼前的他皮肤黝黑,笑容质朴,眼角的疤痕藏着故事,却挡不住眼神里的坚定。“不是什么网红,就是个种树人。”面对队员们的好奇,他笑着摆手。

▲图为队员与指导老师采访王金

交谈中得知王金于2025年4月随父母前往内蒙古参与治沙,“刚开始也难,风沙打脸,树苗成活率低,累得躺地上就能睡。”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用心,它就会给你回报。”如今,他参与治理的沙地已渐有绿意,而这份与荒漠较劲的坚持,恰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攻坚克难”的生动注脚。

面对网上偶有的争议,王金的坦然透着成熟:“做事不是给别人看的。国家号召治沙,咱能出份力,就不算白活。”这份不逐流量、只问耕耘的态度,让在场的大学生们深受触动——原来青春的“热度”,从不在屏幕的点赞里,而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

记录:从运动热爱到治沙日常,镜头里的青春态度

“最初就是喜欢折腾。”王金聊起记录治沙日常的初心,眼里闪着光。他爱运动,曾为记录骑行瞬间自学剪辑,来到内蒙古后,便开始记录治沙生活:清晨扛着树苗踏过沙丘,正午顶着烈日给幼苗浇水,傍晚蹲在帐篷前盘点当日成活的树苗……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视频,没有华丽特效,却让网友看到了荒漠里的希望,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治沙。

“生活里的美好,不只是鲜花掌声。”王金说,治沙时看到第一株幼苗破土,看到风沙变小、飞鸟归来,都是值得记录的小确幸。这份对平凡坚守的珍视,恰与“三下乡”活动的初衷不谋而合——让青年走进基层,在朴素生活中发现价值,在点滴实践中理解责任。

寄语:以奋斗为笔,书写青春答卷

谈及对当代大学生的期许,王金收起笑容,认真说道:“少年强,则国强。希望青年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真心热爱的事,哪怕难,哪怕苦,也敢于咬着牙闯下去。”这番话,让参与“三下乡”的学子们深有共鸣。连日来,他们在冕宁县各乡镇走访农户、普及健康知识,虽遇过语言不通的难题,体验过烈日下的疲惫,但每一次被村民需要的瞬间,都让他们更懂“实践出真知”的分量。

▲图为王金畅谈当代青年人使命

正如彝乡语桥队队员蔡尔且所说:“王金大哥在荒漠里种树,全国各地三下乡学子在乡野间服务,看似不同,其实都是在为这片土地做事。这大概就是‘三下乡’教给大学生的——青春的价值,要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

道别:以青春之约,赴时代之邀

采访结束时,队员们与王金在大凉山的阳光下合影。镜头里,青年学子的朝气与治沙人的坚毅交相辉映。“常回来看看,看看大凉山的变化,也欢迎你们成为治沙志愿者,一起去看看沙漠里的新绿。”王金的邀约里,藏着对青年的期盼——期盼更多青年人走出校园,走向基层,在祖国的广阔天地里扎根生长。

▲图为团队与王金合影

告别王金,彝乡语桥队继续前行。他们的身影消失在乡间小路,却留下了青春与乡土碰撞的回响。这场“三下乡”中的偶遇,让学子们明白:国家希望的青年,不是温室里的娇花,而是敢闯敢干的“实干家”;不是流量簇拥的“空心人”,而是扎根大地的“建设者”。从治沙人的坚守到大学生的实践,一代代青年正以奋斗为墨,在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中国的青春答案。(供稿:蒋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