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德胜村从“贫困样本”到“振兴样板”的实践经验,展现青年服务乡村的时代担当,2025年7月29日至8月1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青禾兴乡团”赴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开展社会实践。团队围绕微型薯种植、光伏发电、民宿旅游三大主导产业,调研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全面感知乡村振兴脉络,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破局与蝶变:探寻德胜村从“单打独斗”到“三产融合”的集体化跃迁
“2017年是德胜村的关键转折年,”叶润兵书记向实践团介绍,“必须转变为集体思想!”村两委经过三个月的入户动员,最终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思路,将全村土地集中流转,并不断寻求外部投资合作。
图为青禾兴乡团在7月29日与叶润兵村书记进行座谈
实践期间,青禾兴乡团开展入户调研与实地考察。团队以18户村民数据为样本,围绕村民年龄结构、职业构成、参与产业情况、村集体经济收益等问题展开详尽访谈,并辅以结构化问卷进行量化记录。通过汇总调查数据,团队发现德胜村多数村民家庭的子女均接受了良好教育,并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稳定收入;而老一辈村民生活富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饮食健康有保障,切实享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成果。
图为团队入户调研访谈
团队前往微型薯种植温室区、露天马铃薯种植基地及光伏发电集中区,系统了解“部分自种+集体运营+村企合作”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德胜村现有280个微型薯大棚,不仅提高了产业效率,也保障了农户收益的稳定性。在光伏片区,“光伏+中草药”的种植模式对村集体经济不断反哺,电力收益也实现二次分配机制。此外,团队还对村内多家民宿从业者进行采访,深入了解德胜村“民宿+乡村体验”的旅游链条。多数民宿业主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在村委指导下参与标准化改造与线上平台运营,推动村庄旅游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迈进。
图为青禾兴乡团对入户调研问卷部分问题结果的可视化处理
实地探访:感知德胜医养中心的服务温度与理念深度
为深入探寻乡村医养结合模式、助力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团队前往占地2700余平方米的德胜村医养服务中心开展调研实践。在程玉海院长的带领下,成员们实地参观了康复区、生活区、活动区与食堂等功能区域,深入了解中心在基础设施、康复服务、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具体安排。中心现设床位84张,实际入住25人,其中本村老人约占三成。服务内容涵盖基础医疗、慢性病管理、康复训练、文化娱乐及助餐服务,实行全额自费模式,由子女支付费用。每位老人配有专职护工,配备常驻医生,药品供给以子女自购为主,基本满足需求。
团队成员通过与康复师、程院长的深入访谈,全面了解中心“个人承包+村集体或政府适度资助”的运营模式与“以人为本、医养融合”的服务理念。宽敞整洁的环境、个性化康复方案、健康饮食供应与多样化休闲空间,共同营造出一幅现代乡村养老的温馨图景。团队还与在住老人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需求,从老人的夸赞中,真切感受到中心服务的价值与意义。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掌握了基层医养服务的现实运行情况,也在总结中提出了推动医养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如加强本地老年群体覆盖率、优化费用支持机制等,为今后更好地参与乡村养老建设与政策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与思考成果。
图为程玉海院长向青禾兴乡团介绍康复器材
创意赋能:以文创产品助力德胜村乡村形象传播
在深入调研德胜村产业发展与人文风貌的基础上,青禾兴乡团以文化赋能为切入点,围绕德胜村“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产业振兴”的发展特色,以“德业并举兴乡村,胜景怡人万户春”为主题策划并设计帆布袋和明信片,助力德胜形象的对外推广与乡村文化的品牌建设。团队在德胜村及周边景区、游客集散点、校园社群等渠道广泛发放明信片450余张,既作为文化纪念品,也作为传播德胜村故事的“流动窗口”。
筑梦乡间:以儿童研学视角触摸德胜村振兴脉搏
为助力乡村文化传承,拓宽儿童认知视野,青禾兴乡团于8月1 日开展 “儿童小村官,探秘德胜村” 研学活动。带领儿童沉浸式体验乡村振兴成果,解码德胜村特色产业发展 “密码”。团队成员先后带领儿童走进德胜村展览馆,参观德胜村民宿,探访微型薯种植大棚以及光伏发电观光台。团队人员用童趣化语言,为儿童们讲述村民在党的政策引领下,找到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路,开展微型薯种植、民宿旅游以及光伏发电项目,儿童们仔细聆听团队成员讲解,积极踊跃的提出问题,在孩子们的心底里埋下关注乡村发展的种子。
此次研学活动,青禾兴乡团以 “小村官” 视角为儿童搭建认知桥梁,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德胜村特色产业,感受乡村振兴活力,也为乡村人才培育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青禾兴乡团组织研学活动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既读懂了德胜村的振兴密码,也在服务与记录中深化了对“青年何为、青年何能”的思考。未来,青禾兴乡团将持续关注乡村发展脉动,讲好更多乡村故事,把德胜村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更多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 杨嘉奕 尹睿菡 屈露怡 王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