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西农学子调研杨凌蟠桃产业:小蟠桃串起乡村振兴大图景

2025-08-01 14:58 来源:中教网  何永琳 陶姝烨 石羽非 王俊苹 刁美茹 李欣   阅读 3.0万
987
分享

七月流火,杨凌示范区五泉镇桶张村的蟠桃园里硕果满枝。7月2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赴桶张村实践小队” 的同学们穿梭在桃林间,用卷尺测量果径、记录糖度仪数据,一场关于 “特色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的实地调研正在这里展开。

一颗蟠桃的 “逆袭路”

“咱们的中蟠 19,最大能长到一斤三两,果肉厚得像小拳头!” 杨凌东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富川拿起一枚饱满的蟠桃,向同学们展示其离核特性 —— 轻轻一掰,果肉与果核完美分离,汁水顺着指缝滴落。这个成立于 2016 年的合作社,从流转的 130 亩土地中精选 50 亩专注蟠桃种植,如今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 “甜蜜地标”。

谈及种桃初衷,张富川的话里藏着巧思:“关中道少见蟠桃,《西游记》的蟠桃宴人人皆知,这既是特色,更是文化牌。” 经过八年筛选,合作社保留了中蟠 102 等 4 个适配品种,从 6 月到 9 月持续上市。更难得的是其 “零化肥” 种植理念 —— 全部采用有机肥与水溶肥,每颗桃子都带着 “国家绿色食品” 认证标签,甜度高达 18 度,比普通桃高出近三成。

在包装车间,队员们看到工人正将分拣好的蟠桃装入烫金礼盒,12 枚一盒售价 100 元,仍供不应求。“不零售、不批给中间商,全靠回头客上门拉货。” 张富川打开手机,朋友圈里满是客户晒单:“送朋友倍有面,收到的人都追着要地址”。这种 “熟人经济 + 口碑传播” 的模式,让合作社每年销售额稳定在百万元以上。

从 “单打独斗” 到 “抱团致富”

“120 个社员,5 个发起股东,注册资金 500 万”,合作社的墙上挂着成员名单,不少村民的名字旁标注着 “年均增收 3 万元”。村民王大姐正在田间犁地,她笑着说:“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园里干活每天还能挣 80 块,比自己种地强多了!”

在桃园东侧的灌溉区,同学们遇到了一位有着 30 年种地经验的老农民,说起加入合作社的变化,眼角的皱纹里都带着笑意:“以前种玉米小麦,风调雨顺一亩地也就赚 500 块,还得自己扛锄头、浇地。现在好了,合作社统一管技术,机器浇水施肥,方便多了。”

产业的辐射力不止于此。合作社还引种了阳光玫瑰葡萄与日本太秋脆甜柿,前者金黄透亮,单串控制在一斤半以保证口感;后者售价高达 20 元一个,专供西安、上海的高端超市。“不求产量求质量” 的理念,让这些特色果蔬成了 “行走的名片”。

更让同学们关注的是其 “产学研” 基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安柱教授团队选育的品种、陕西省杂果专家张志诚的技术指导、陕西农林职业大学马文娟教授的学生实践基地…… 高校智力的注入,让这个乡村合作社有了科技底气。“蚜虫防治要提前打药,土壤黄化得慢慢改良”,张富川说,专家们每月来指导的日子,是社员们最期待的 “充电时间”。

离别的那天早晨,队员们帮着村民采摘成熟的蟠桃。这个因蟠桃而焕发生机的村庄,正用一颗果子的力量,书写着农业强国建设的生动注脚。而这场跨越校园与田野的实践,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寸土地的耕耘里,在每一份果实的甘甜中,在城乡携手前行的脚步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