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日讯(通讯员 颜心远、骆思臻)盛夏时节,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绿漫星河” 实践团成员秉持着环保的理念,怀揣着守护的赤诚,走进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开展了以森林探秘、净水实验、能量认知、减塑行动、美境创作等为核心的 “绿漫星河” 生态课堂。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这个夏天践行低碳理念,在这一趟万物共生的旅程中播撒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图为团队开营仪式合照
探秘森林巧设情境,趣味互动播撒理念
在当地学校的配合下,实践团以 “森林奥秘” 为主题开启绿色课堂。队员们在讲解 “树冠羞避”“树木社交网络” 等知识时,特意设计了角色扮演环节,邀请学生分别化身熊大、熊二和光头强,在剧情演绎中传递森林保护的重要性。过程中,队员们细致观察孩子们的反应,从最初的好奇提问到后来的积极参与,逐渐摸清了适合当地学生的环保知识传递方式。
为让森林保护理念更易被接受,队员们介绍了红树林的特殊生态特征,用支柱根适应潮汐的例子,让孩子们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实践团队长骆思臻说:“看到孩子们举着画笔画出红树林的样子,就知道这些绿色理念正在他们心里扎根。”
▲图为团队成员为学生讲授红树林相关知识
解密净水理论实操,知行结合培育意识
围绕水资源保护,实践团采用“理论 + 实验”的模式开展教学。队员们先系统讲解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从取水、蓄水到加絮凝剂、过滤、吸附、消毒等环节,用流程图直观呈现水的“重生”过程。随后,指导孩子们用塑料瓶、砂石等材料组装简易净水装置,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沉淀、过滤等原理。
课堂上,孩子们频频提出“为什么要加絮凝剂”等问题,队员们一一耐心解答。实践团成员蔡欣霓表示:“这种边做边学的方式,让孩子们不仅记住了知识,更真切感受到了节水的意义”
▲图为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的学生在组装简易净水装置
玩转电池激发好奇,科学魅力浸润心田
以 “水果发电” 为切入点,实践团为孩子们打开科学之门。队员们先抛出 “水果能点亮灯泡吗” 的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再分发锌片、铜片、导线等材料,让孩子们亲手操作实验。当看到小灯泡在水果的 “驱动” 下亮起时,课堂里爆发出阵阵惊叹。
实践团成员陈正炀分享道:“原本担心实验难度大,没想到孩子们上手很快,还会主动尝试不同水果的发电效果。这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的科学最能点燃他们的探索欲。”
▲图为团队成员演示水果电池的制作流程
破解减塑层层深入,从知到行转变角色
针对塑料污染问题,实践团从 “认知” 到 “行动” 逐步推进教学。先通过时间轴介绍塑料的发展史,用图片展示白色污染的危害,让孩子们明白 “塑料从有用到有害” 的转变过程。接着,开展塑料分类小游戏,让孩子们在卡片配对中掌握分类标准,再引导思考布袋、玻璃等替代品的使用场景。
活动结束后,不少孩子表示 “以后要少用塑料袋”“会提醒妈妈自带购物袋”,从环保知识的学习者变成了践行者。
▲图为实践团成员应道学生开展塑料污染认知课程
美境行动创意绽放,绿色理念化为生活
“美境行动” 中,实践团将环保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在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孩子们拿起画笔在帆布袋上绘制环保图案,写下 “绿水青山”等标语;合作创作主题黑板报时,大家发挥创意填充内容,用色彩勾勒出心中的生态星球。
▲图为发挥创意学生绘制“美境行动”帆布包
这些亲手完成的作品,成了移动的环保宣传站。孩子们背着自制的帆布袋放学时,环保理念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创作。实践团成员颜心远表示:”当班级的同学兴奋的背着自己绘制的‘美源于心,境成于行’帆布袋时,能明显感觉到,环境教育正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日常,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正是我们开展活动的意义所在。”
从叩开森林的奥秘之门,到感知水滴和生态能量的悸动,再到解方程、减塑行的切实 “行动”,“绿漫星河” 实践团的每一步探索与前进,都如同点亮了一颗又一颗绿色的星辰。万千星轨交织,绘就星河长卷,恒照赤忱环保之心。相信在这片土地上,绿色的种子将不断生长,化育乡土,万里芬芳,绿漫处,愿作春泥更护花。
▲图为环境教育活动结束后,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的学生与成员进行合影留念
(图片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绿漫星河”实践团宣传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