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7日讯(通讯员 邹丽红、覃诗祺)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兴农”战略,2025年7月10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科橙探索队”青年大学生团队奔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赣南脐橙产业发展痛点,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调研果园种植与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此次活动旨在为当地脐橙产业提质增效贡献青春智慧。
六人探橙乡,解忧助农忙
赣南脐橙是江西赣州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种植始于1971年从美国引种,经过数十年改良发展,现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品牌价值超600亿元。
赣南脐橙以甜酸适口、汁多化渣著称,糖度达12%以上,果肉脆嫩无核,并因当地特有的稀土土壤而具有独特芳香。其出众品质得益于赣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红壤富含稀土,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加之科学的种植技术,使果实风味更佳。
▲图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科橙探索队”青年大学生团队在果园合影。 通讯员 唐博文 摄
科橙探索队一行六人深入赣南脐橙产区,通过实地走访和田间劳动,全面调研果农生产需求。团队重点考察了丘陵地形对果园管理的影响,详细记录除草、施肥等环节的实际操作难点,并亲身体验山地种植的艰辛。
科橙探索队对当地果园种植与管理现状开展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存在五大突出问题:机械化率不足、人工成本高昂、病虫害防治效率低、自然灾害应对乏力以及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
深入访橙园,见橙乡农困
当前正值夏季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团队调研时发现,当地果园仍普遍采用传统人工作业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
“无人机喷药速度快,但雾化效果不理想,防治效果反而不好。”果农钟大叔向调研队员解释道。据了解,由于无人机设备普及率低、技术适配性不足等问题,当地果园仍以人工喷药为主。调研数据显示,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率不足20%,灌溉、施肥、除草等环节均高度依赖人力。
“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队长邹丽红在调研中发现,散户种植模式叠加劳动力短缺问题,使得用工成本持续攀升。“年轻人不愿干,雇工难啊!”钟大叔无奈地表示。更严峻的是,受陡峭地形限制,果园运输完全依赖人工肩挑,不仅增加成本,更影响鲜果品质。
面对自然灾害防治难题,当地果农主要依赖传统经验。“看到天气预报要下雪,就得连夜雇人给果树保温。”钟大叔介绍道。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黄龙病的防治,由于缺乏特效药,染病果树只能砍伐处理。“科技兴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队员刘祥在调研中深有感触。
此外,地形条件给运输带来巨大挑战。科橙探索队在调研中发现,兴国县60%的脐橙园位于坡度超25度的山地,因地形陡峭,机动车无法驶入,果实成熟后全凭人工肩挑外运。陡峭地形制约了机械运输工具的应用,人力运输不仅推高成本,还延长了果实从采摘到仓储的时间,影响鲜果品质,成为制约产业效益的突出短板。
▲图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科橙探索队”青年大学生团队采访果农钟叔叔。 通讯员 唐博文 摄
实践求真知,青春助振兴
在完成前期调研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科橙探索队的队员们换上劳动装备,亲身参与果园除草、施肥等农事作业。
盛夏的果园闷热难当,队员们头戴草帽、手持锄头,仅劳作半小时就已汗流浃背。更艰难的是施肥环节,需要将沉重的有机肥一袋袋搬运至每棵果树旁。“这些肥料每袋都有几十斤重,一天要搬运上百次。”队员罗佳悦在劳作间隙擦拭着汗水说,“没有机械化设备辅助,果农们日复一日承受着这样的体力负担。”
▲图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科橙探索队”青年大学生团队队员刘祥在为果树施肥。通讯员 唐博文 摄
在此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科橙探索队通过实地调研和劳动实践,对赣南脐橙产业发展现状有了深刻认识。
这次实践让队员真切感受到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调研发现,当地果园在除草、施肥、运输等环节仍高度依赖人力,轻量化农机设备的推广应用将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图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科橙探索队”青年大学生团队与钟叔叔在果园合影。通讯员 唐博文 摄
队员们表示,通过此次实践,不仅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更明确了自身专业学习的方向。团队将继续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蓝图贡献青春和智慧。(撰稿:邹丽红 覃诗祺 图片:唐博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