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青春回响长征路,信仰接力新时代 ——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延安红色实践纪实

2025-07-25 15:45 来源:中教网    阅读 8.6千
280
分享

2025年7月7日至10日,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重走信仰之路 砺行青春长征”主题实践团一行11人,赴陕西省延安市开展“走好当代长征路·挺膺担当强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坚定青年理想”三大主题,选取延安为实践主阵地,开展了一场有厚度、有温度、有深度的青年信仰之旅。

对话延大学子,共话时代责任与青年使命

实践团队在延安大学开展了以“长征精神铸魂 绿水青山践行”为主题的交流座谈活动。团队成员结合前期参加2024年全国大学生“延安精神”志愿宣讲活动的经验,从讲述者视角谈如何将红色故事讲得真、讲得活、讲得进人心;延大学生则从“红色基因传承地”的视角分享了家国情怀的代际延续。座谈现场,双方还共同进行“长征精神长卷·青年共绘”环节,以画笔接续精神图景,用行动绘出信仰的延伸。这场跨校对话,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传承不是口号,而是青年之间的共识与共振。

走近长征终点,触摸胜利背后的信仰力量

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实践团观看巨幅路线图回顾长征壮举,通过讲解员的引导了解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至吴起的艰难征程,感受信仰的力量和理想的伟大。在简短采访中,讲解员白彩玲向我们讲述了长征落脚点的历史意义与吴起县当今的红色传承实践,实践队员还邀请讲解员在“长征精神青年画卷”上写下寄语。

走进东征故地,理解由防御到进攻的精神转折

实践团走进延川县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实地了解红军东征由守转攻、挺进山西的重要战略意义。讲解员贺延河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东征战役如何打破困局,坚定了中国革命的主动性。参观结束后,我们与讲解员王萌进行简要交流,并特别邀请其在“长征精神青年画卷”上题写寄语。简洁而有力的字句,也为我们的精神实践注入了红色力量。

走入延安旧址,感悟信仰落地的思想高地

实践团队来到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在讲解员带领下重点参观了毛泽东会见斯特朗旧址、革命领袖故居及中央大礼堂。在会见旧址,成员们聆听讲解,深刻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的战略智慧与时代强音;在领袖故居,切身感受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同志在此工作生活时展现的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崇高风范。

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年代为轴,串联起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恢宏历程。实践团成员尤其被延安整风运动展区所吸引,在那里,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党的团结统一,为夺取抗战与解放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透过这些历史,我们理解到,延安精神的实质,不只在“艰苦奋斗”,更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我革命”。

沉浸式观演,感受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召唤

实践团队沉浸观看《再回延安》话剧,生动舞台再现烽火岁月。演出以一位老兵回到故地的视角,穿插展示了延安十三年中战斗、生产、学习、牺牲的场景,情节紧凑、情感真挚、表演动人。

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享受,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红色历史通过舞台表达,走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唤醒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信仰共鸣。它告诉我们,长征精神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可以活在今天、指导未来的精神资源。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实践团走进长征落脚点、东征故地与延安旧址,实地感悟红色信仰的力量。在参观、采访与互动中,我们从讲述者成长为践行者,把长征精神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学习中坚定理想,在行动中传承精神,走好属于我们的青春“长征路”。

青年声音

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后,长征精神深深震撼到了我。红军将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他们不畏牺牲、团结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传承好长征精神,在各自的领域攻坚克难、勇毅前行,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实践团成员 苏为洪

踏入纪念馆,当我看到刘志丹同志青铜铸就的雕像时,脚步不由得停驻。那挺拔的身姿与穿透时光的目光,无声诉说着硝烟弥漫中的坚毅与担当。我仿佛感受到他炽热的革命理想和为信仰献身的无畏精神。这一刻,革命先辈用热血铸就的信念与精神,深深烙印在我心底,成为指引前行的永恒丰碑。

实践团成员 杨宇珊

走进吴起,我第一次真正站在“长征落脚点”的土地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庄严而沉静,记录着一场伟大的远征如何在这里画下句点,也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实践团成员 蔡含静

长征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守,是对民族命运的逆转;而吴起,不仅是长征的胜利落脚点,更是延安精神的起点。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做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更要做继承者、践行者,把长征精神融入学习中、工作中、奋斗中,让青春与信仰同行。(蔡含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