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为基层工作者“松绑”,提升服务效能与组织活力?7月3日,南京审计大学“基层减负困境”社会实践团队,在岳洪江、冯素坤两位导师的率领下,深入南京市多个街道社区开展暑期专题调研。团队聚焦“多重考核压力下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状态与行为调适机制”,实地考察基层减负政策落实成效,探索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有效路径。调研显示,通过精简“指尖负担”、推进数字化治理等举措,基层工作生态正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在南京市八里社区等调研点,团队实地观察到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带来的显著成效。“冗余工作群已基本清理完毕,去年遗留的部分工作群也已全部解散,”社区工作人员反馈。此举有效缓解了信息过载与“群内签到”等形式化任务带来的压力,使社区工作者得以从繁杂的线上事务中脱身,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面向居民的实质性服务中。“减的是指尖负担,增的是服务效能”成为普遍共识。同时,相关部门正着力优化任务派发机制,探索建立更为科学高效的紧急任务响应体系,旨在为基层落实核心工作腾挪出宝贵时间。
数字化改革对基层服务效率的提升效应显著。据社区警务人员介绍,政务服务大规模迁移至线上平台后,“窗口咨询量大幅下降,高峰期单周仅约8人次,目前绝大多数标准化业务民众通过移动终端即可自助办理。”这有效分流了基础业务,显著减轻了线下窗口压力。针对潜在的“数字鸿沟”问题,社区探索构建了分层级、点对点的精细化服务模式:对辖区原住居民,依托情况熟悉的居民骨干或网格员进行联系对接;在商品房小区,居民可便捷联系物业或向社区报备登记的年轻工作人员寻求帮助,确保“数字快车”惠及全体居民。当前,加速整合各部门分散业务系统至统一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减少重复操作,成为进一步释放数字化改革红利、深化“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效的关键方向。
调研结果表明,基层减负工作正持续向纵深推进。在工作留痕管理方面,各社区在确保工作规范性和可追溯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电子签章、时间戳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有效提升电子记录的安全性与可信度,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电子化记录体系,切实减少对纸质台账的依赖,全面落实"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的工作要求。同时,通过完善复杂情况应对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与容错纠错制度、持续加强基层资源保障和话语权建设等重点举措,不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充分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基层工作虽繁杂,但处处彰显工作人员的坚守与热忱,”实践团队成员对此深有感触。此次为期两天(7月3日-4日)的调研是观察中央减负政策落地效应的重要窗口,生动展示说明清理冗余、科技赋能、考核精简等措施正有效改变基层生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把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抓工作落实。”
南京审计大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认识到,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终端环节和直接服务群众的一线阵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参与学生表示,将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系统总结基层在体制机制优化、工作效能提升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完善、深化减负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只有切实破除形式主义束缚,减轻基层干部工作负担,才能充分激发其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夯实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础。(通讯员:张熙楠 史慧轩 龚雅雅 李少帅 陈紫烨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