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从川陕苏区到卢沟晓月——中飞院“蓝天之鹰”百名学子三年接力,红色足迹遍神州

2025-07-20 16:23 来源:中教网  王子洋   阅读 2.7万
899
分享

中教网7月20日讯(通讯员 王子洋)八十八载岁月,卢沟桥头的弹痕依旧诉说着不屈的抗争。2025年7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蓝天之鹰”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肃立在北京宛平城下、卢沟桥畔,向抗战英烈敬献鲜花、集体默哀。这是他们连续第三年在“七七事变”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也是该团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规模空前、足迹最广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

四川沃土:红色实践的深厚根基

“蓝天之鹰”社会实践团的爱国主义征程,始于四川这片红色的热土。自2023年暑期起,团队便以四川为原点,开启了寻访红色记忆、赓续精神血脉的实践之旅。

2023年:团队深入四川南充,探访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和长坪山烈士陵园。在长坪山,队员们有幸拜访了第三代守墓人马全民爷爷。马爷爷深情讲述的守墓故事和那段峥嵘岁月,为初出茅庐的队员们上了震撼心灵的“第一课”,将红色信仰的种子深深埋入心田。

图为实践团于2023年7月在长坪山烈士陵园与第三代守墓人马全民爷爷

2024年:实践足迹遍布川渝大地。队员们先后前往成都市烈士陵园、遂宁市烈士陵园、南充市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等地。在每一处烈士安息地,他们庄重开展缅怀先烈、清扫维护、敬献鲜花、集体默哀等仪式,并通过历史学习、红色文化宣讲、数据调研等多元化形式,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团队特别拜访了守墓人王建刚爷爷,聆听他守护英灵的感人事迹,感悟信仰的坚守与传承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于2024年7月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拜访守墓人王建刚爷爷

献礼八十周年:“一主五支多星”立体实践网络覆盖全国

2025年,时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蓝天之鹰”社会实践团规模创下新高,60余名师生组成强大阵容,并创新采用“一主五支多星”的立体化实践模式,将红色足迹从四川延伸至全国。

图为实践团2025年大合影

主线团队(北京):直抵抗战历史的核心地标。团队专程奔赴北京,在“七七事变”八十八周年之际,于宛平城、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庄严的纪念仪式。他们还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为国捐躯的先烈,并在李大钊烈士陵园追思这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的伟大精神,探寻思想启蒙的源头。

图为实践团在李大钊烈士陵园重温入团誓词

支线团队(“东西南北中”):分赴五大城市,致敬全国抗战烽火。五支队伍分别前往杭州(东)、西安(西)、昆明(南)、沈阳(北)、武汉(中)。他们在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抗战或革命纪念场馆深入开展学习、调研和纪念活动,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伟大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沈阳一学校开展红色故事宣讲

星线团队(家乡所在地):以家乡为基点,点亮全国星火。团队成员返回各自家乡,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灵活开展参观学习、口述史采集、社区宣讲等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西安市烈士陵园开展调研

三年硕果:百人接力铸魂,青春志向蓝天

三载寒暑,初心如磐。“蓝天之鹰”社会实践团累计跨越近二十个省市、三十余座城市,参与师生总数突破百人。他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共和国的红色版图,更在躬身实践中:

接受深刻思想洗礼:从四川红军“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到川军“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豪迈誓言,再到全国各地的抗战精神、革命精神,队员们深刻理解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艰辛历程,筑牢了理想信念根基,厚植了家国情怀。

服务社会传播文化:通过清扫维护烈士纪念设施、敬献鲜花、开展红色文化宣讲、进行社会调研等方式,队员们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传播红色文化,形成了有价值的实践报告和调研成果。

融合民航精神志向蓝天:作为未来中国民航事业的接班人,中飞院学子将“忠诚担当、严谨科学、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民航精神与红色基因相融合。他们深知,今日的寻根铸魂,正是为了明日能更坚定地翱翔蓝天,守护祖国的万里河山。“蓝天之鹰”的称号,承载着他们航空报国的远大志向。

图为实践团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致敬英烈

连续三年参加此项活动的大三学生王子洋深有感触:“在历史的发生地回望历史,这一刻的体会尤为刻骨铭心。站在卢沟桥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更能理解和平的珍贵与肩上责任的重大。”

未来,“蓝天之鹰”社会实践团将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不断创新形式与内涵,引导广大青年学子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开创未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在祖国的蓝天上书写壮丽的时代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