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16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行走普洱·艺绘团结”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宁洱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师生共同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在民族团结园追寻红色记忆,以专业特长绘就民族团结新篇章。
瞻仰“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感悟民族团结精神
在庄严肃穆的民族团结园内,实践队师生怀着崇敬之心,瞻仰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这座历经70余载风雨的丰碑,镌刻着26个民族代表“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铮铮誓言。
“1951年,各族代表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立下誓言,有的代表甚至为守护民族团结献出了生命。”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队员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实践队员张俊魁动情地说:“触摸碑上斑驳的签名,我仿佛听到了先辈们团结奋进的呐喊。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传承这份精神,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绽放。”
沉浸式学习党史,厚植家国情怀
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丰富的史料文献、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生动的场景复原,系统再现了誓词碑诞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展品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实践队指导老师梁皓月表示,将思政课堂搬到红色教育基地,能够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
以艺术诠释团结,用创作传递精神
参观学习后,实践队员们迅速将感动转化为创作灵感。他们拿起相机、画笔,记录下民族团结园的动人细节,并围绕“民族团结”主题,构思纪录片、插画及文创产品设计方案。
“艺术创作要扎根于深厚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用手中的画笔和镜头,让这段历史焕发新时代光彩。”实践队员李木子说。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所见所感融入作品,让民族团结精神通过艺术形式广泛传播。
实践育人,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此次实践活动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队员们以脚步丈量红色沃土,以艺术绘就团结画卷,在追寻历史足迹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专业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青春力量。
据悉,实践队后续将整理创作成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讲展示,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让民族团结精神深入人心。(共青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委员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