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织梦”,踏浪前行。7月7日至7月9日,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凌云织梦”实践队来到江西省婺源县开展暑期实践活动。通过红色景点参观、非遗民俗体验、乡村调研直播宣传以及行走的思政课四大板块活动,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乡土大地上书写青春实践篇章,助力乡村振兴。
(一)红色旧址寻根,传承革命精神
回溯历史,革命先辈的足迹曾在这片土地深深印刻。实践队成员循着红色脉络,走访红色名村莒莙村,先后前往革命历史纪念馆、皖浙赣红色革命广场等红色地标,开启红色寻根之旅。在莒莙村,斑驳的墙面、古老的建筑,承载着烽火岁月的记忆,队员们踱步其间,聆听当地村民讲述革命故事,感悟先辈们的斗争智慧;踏入革命历史纪念馆,珍贵文物与详实史料,似无声的叙述者,生动还原革命历程,队员们瞻仰英烈事迹,重温入团初心;
革命广场上,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队员们在旧址前凝神追思,以庄重仪式感与历史对话,让红色基因在心底深深扎根,传承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红色革命旧址 南昌航空大学宋延旭提供
(二)非遗民俗体验,触摸文化温度
非遗,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纽带,每一项技艺里都藏着岁月的故事,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实践队走进清华镇竹安堂油纸伞制作厂。在清华镇竹安堂油纸伞制作厂中,实践队成员观看非遗传承人制作油纸伞的全过程,从选料、制骨、绘伞面等多个环节,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巧与匠心。一笔一划描绘图案,一圈一绕固定伞骨,当古朴的油纸伞在匠人手中成型,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随后,实践队成员来到油纸伞体验中心,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亲身体验,手腕轻转调整角度,绘制油纸伞面,指尖按压伞骨固定细绳,反复缠绕,借这把伞,传承记载乡土记忆的民俗技艺,让非遗“活”在当下。

图为实践队成员制作油纸伞 南昌航空大学曾巍提供
(三)行走思政课堂,锤炼青春担当
青春的担当,需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思政的力量,要在行走中触摸温度。“行走的思政课”将理论教学融入乡村实践,把课堂设在红色旧址、田间地头,结合婺源革命历史与乡村振兴实际,开展一场现场教学之旅。在革命旧址,队员们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使命”展开讨论,将红色精神与时代责任相联结;沿着田间地垄,队员们聆听曾老师的讲解,边走边学、边悟边行,肩负时代责任,挺膺青春担当,让思政教育从“书本里”走进“实践中”,渲染有担当有作为的青春底色。

图为曾巍老师给实践队成员讲解 南昌航空大学吴子海提供
(四)直播调研相融,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脚踏实地的调研,也需要突破边界的传播。实践队以调研为笔,书写荷田村产业、文旅的现状与需求;以直播为窗,展现乡村特色风光。在荷田村的土地上,开启助力振兴的实践之旅 。
实践队深入荷田村开展乡村调研,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产业发展、文旅资源现状与需求。同时,队员们化身“乡村文旅推荐官”,利用直播平台,带网友“云游”荷田村,讲解乡村特色风光与文化。镜头里,万亩荷田、森林公园、徽派古村一一呈现,既为荷田文旅引流,又以调研为基、直播为桥,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让青春力量赋能乡土发展。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乡间调研 南昌航空大学宋延旭提供

图为实践队成员直播助农 南昌航空大学万里洋提供
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非遗文化的守护,从思政课堂的行走直播调研的创新,每一步实践,都是青春对 “何为担当” 的生动诠释。此次婺源暑期实践,“凌云织梦”实践队以多元活动为载体,在传承红色基因、守护非遗文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思政实践、调研直播里锤炼实干本领。既为婺源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也让队员们在实践中实现成长蜕变,用行动书写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青春答卷。(撰稿:吴婧菲 邓志勇 苗子俊 张兆旭 袁劲洲 图片:曾巍 宋延旭 万里洋 吴子海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