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7日讯(通讯员 胡蕾、李弘、王星宇、闲楚茵、尹爱丽、朱靓颖) 为深入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引导青年学子在田野实践中锤炼本领,2025年7月10日至1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荷锄归”实践团在刘江宜、窦世权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洪湖地区开展“聚焦生态修复,探索绿色发展”主题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依托王焰新院士的《洪湖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聚焦洪湖生态修复和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与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及实地现场走访,全面梳理洪湖在湿地修复、文旅融合、养殖业尾水治理及重大工程项目推进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为校地合作及科研成果转化筑牢基础。
从陌生到了解:一堂立体的生态修复课
初抵洪湖,实践团首先与洪湖部省联合工作组、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修复中心的相关人员展开深度座谈。部省联合工作组的张老师向团队介绍了洪湖生态修复的基本情况及治理成效,他着重强调:“洪湖的生态修复就像一场‘系统战’,既要解决水里的问题,也要算清岸上的账。”湿地修复中心的罗主任以自己参与的“挺水带建设”工程为例,详解本地红莲藕种的筛选标准、1米宽圩埂的防风浪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劳动力募选”让村民参与种植,既控制成本又凝聚共识;从“河湖分家”工程到“晒滩固底”的调控,从底泥洗脱技术的80亩试验田到候鸟栖息地的地形改造,一个个具体案例让队员们明白: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种花种草”,而是多学科的系统协作。
图为“荷锄归”团队与洪湖部省联合工作组、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修复中心的张老师、罗主任交流座谈
从座谈室到工程现场:多视角下的治理实践
当天下午,团队转场螺山镇,沿着纵横交错的生态沟渠深入养殖区,实地探访当地探索的“生态净化+循环利用”治理模式。在螺山镇养殖尾水治理项目现场,曾镇长指着连片的沟渠与净化塘介绍:“整个项目覆盖11个村,贯通18.3公里水系,串联38条生态沟渠,形成‘小循环嵌套大循环’的净化网络。”
图为“荷锄归”团队在螺山镇聆听曾镇长介绍尾水治理项目
然后转场洪湖永喜养殖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班永喜带着队员参观其“四池三坝”尾水净化系统:“公司600多亩虾塘的尾水全部汇入这里,经多层净化后循环利用,一年下来换水不超过10%。”他指着水池上方的防鸟线笑道:“连鱼鹰都知道水质好,天天来‘蹲点’呢!”他自豪地指出,这里的尾水排放指标比周边水域低近一半,而亩产大虾500-600斤的效益,更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生态养殖的经济潜力。
从观察到思考:青春智慧助力绿色发展
7月11日上午,团队乘船深入洪湖中心区域,管理局资源科赵科长站在船头指着两岸介绍:“这片水域平均水深仅1米多,风浪一大会掀起底泥,导致水体浑浊,这也是我们治理的难点。”他详解道,近年来通过“退垸还湖+水位调控”双措并举,退垸还湖已清退20余万亩围垸,丰水期将水位降至23.5米,裸露15万亩滩涂加速氮磷分解;航道两侧种挺水植物防风浪,配合黄丝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种植,植被覆盖率从8%升至26.89%,水质稳定在Ⅳ类,“河湖分家”阻断上游污染。团队见野莲成片,白鹭栖息,直观感受“自然恢复为主”的成效。
图为管理局资源科赵科长在船上向团队成员讲解洪湖治理工程
下午,团队与洪湖市生态环境局项目办何主任座谈。何主任介绍,愚公湖二期通过清除30公分表层淤泥,保留种子库,7-10天重现原生物种,水质提升至Ⅳ类。但野茭白冬季腐烂、鲤鱼过度繁殖翻动底泥仍为难题。重点推介斗湖村“绿色银行”模式:4700万中央资金支持4000亩生态种养,水芹菜与田螺轮作,配种太空莲、茭白,低密度投放鳜鱼,亩产收益4000-5000元,官墩700亩试点已实现每户年分红10万元,靠自然循环兼顾生态与民生。基于此,团队对“保生态”与“保民生”的平衡之道有了更系统的理解。
图为“荷锄归”团队与洪湖市生态环境局项目办何主任交流座谈
此次调研活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荷锄归团队通过座谈交流获取了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实地走访考察直观感受了洪湖的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实践。团队成员表示,要把调研所得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洪湖生态修复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调研也为团队与洪湖相关单位搭建了沟通桥梁,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撰文 | 胡蕾 李弘
图片 | 尹爱丽 朱靓颖
审核 | 闲楚茵 王星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