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5日讯(通讯员陈凯旋)7月11日至13日,德州学院能源与机械学院“薪火乡传”乡村振兴实践队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抖音直播推广特色农产品、活化乡村博物馆、记录村庄脱贫振兴故事、体验传统农耕等方式,深度融入当地“网络振兴+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践行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家人们看过来!东东峪小米熬粥香又甜……”在村内“叮咚小院”自媒体运营中心,一场由实践队员与村书记共同参与的助农直播正在进行。镜头前,金黄饱满的小米、晶莹剔透的原生态蜂蜜、针脚细密的非遗绣花鞋等特产依次亮相。村书记详细介绍民宿特色和村庄从省级贫困村到“网红村”的蜕变历程,队员们则穿插讲解产品特点和驻村见闻。这场持续两小时的直播吸引1200余人次在线观看,带动小米、蜂蜜等特产销售订单53笔。“大学生思路活,直播把村里的好东西推给了更多人!”负责农产品销售的村民王大姐笑着说。直播前,队员们已在村口锅泉边协助摊主整理货物,用镜头记录下农产品的种植故事和村民朴实的笑脸。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助农直播现场照。通讯员 张明康 供图
“以前年轻人拼命往外跑,哪想到现在守着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村民朱卫东指着村中平整的水泥路和络绎不绝的游客,向走访的实践队员感慨。为深入解码乡村发展,“薪火乡传”实践队以“走进千村观察”为主题,深入街巷院落开展调研。队员们记录下“叮咚小院”精品民宿带动12户村民就业增收的实例,了解到村里将抗日交通站遗址开发为红色研学路线,近一年已接待研学团队和游客超万人次。他们挨家收集老照片、老物件和口述历史,整理形成12份详实的村史素材,为村庄留存宝贵的发展记忆。“从土路泥墙到民宿林立,东东峪的变迁就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队长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村民家中交流沟通,了解山村巨变。通讯员 王致杰 供图
村头百年古槐下,石磨的吱呀声与队员们的脚步声交织。在老村民朱明德的示范下,队员们学习推磨碾玉米面的传统技艺。“手腕要稳,脚步要匀,不能光使蛮力!”朱明德手把手指导。磨杆在掌心压出红痕,金黄的玉米粒在石磨间渐渐化作细腻的面粉,汗水也浸湿了队员们的衣衫。清晨的田间,同样有队员们躬身劳作的身影。在村民指导下,他们俯身于玉米垄间,仔细辨认并拔除杂草,指尖沾满泥土,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图为团队成员帮助老人用石磨碾玉米面,学习非遗古法技艺。通讯员 王致杰 供图
热气腾腾的大锅菜香气弥漫在村头大棚。队员们分工协作,从采购本地新鲜蔬菜到学习村民传授的“一锅炖”技法,精心烹制。他们将一碗碗分量十足的菜肴和松软的馒头,热情地端给劳作的村民和游客。“这味道地道!大学生们有心了!”游客张先生边吃边赞。朱全祥向围坐的众人介绍:“这大锅菜早先是修路时的‘应急饭’,现在成了咱村待客的‘暖心招牌’!”
▲图为团队成员翻炒制作东东峪村特色免费大锅菜。通讯员 王致杰 供图
“学生带来的直播创意和博物馆活化思路,给村子打开了新视野。”东东峪村村书记对实践成效高度认可。他表示,村里计划采纳队员们提出的短视频宣传方案,未来将与德州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发乡村文旅体验课程。实践队已整理完成的村史资料和拍摄的宣传片素材,将为东东峪村的文旅推广和乡风传承提供持续助力。
▲图为实践团队全体与东东峪村村书记合影。通讯员 张明璨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