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5日讯(通讯员 纪安谨) 7月6日至7月8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红韵联心”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浙江省遂昌县王村口,聚焦乡村全面振兴主题,走进红色基地、古镇街头、产业工坊,通过参观学习、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探索王村口“红古绿”融合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红色・溯源:访红色基地 调研献策续荣光
在浙西南红色研学基地,机器人讲解了挺进师在浙西南的三年游击战争历程,黄富武等烈士宁死不屈的事迹让实践团队长夏义涵感慨:“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图为实践团参观浙西南红色研学基地。徐瑞雪 供图
在基地、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刘英,粟裕纪念馆参观学习后,实践团向各个场馆负责人发放了调查问卷。针对红色旅游流量低、缺人才、展陈单一的问题,团队整合红色展馆、基地资源,设计了涵盖当地挺进军历史学习、红色故事体验的研学路线,并建议招募返乡青年,让专业人才来策划运营。
古色・传承:走百年古街 体验非遗续根脉
宏济桥头,村民毛建英经营着一家小酒馆。实践团队员彭萱对她进行了采访。毛建英的外婆曾冒死为红军送饭,外公尹华里(游击队员)用家酿烧酒为伤员消毒。“我酿酒的手艺,也是家里传下来的。像这坛已经存了十六年,是由五种粮食烧成的。”受到长辈事迹的启发,毛建英卖起了独门酿制的“红军酒”。
▲图为毛建英在给实践团讲述她祖辈的革命故事。李舒淇 供图
对面老屋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怡长正聚精会神地编着竹匾,篾条在他指间灵活跳动,很快一个“福”字跃然“竹”上。“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是篾匠入行的基本功。我们讲究精细二字。”叶师傅一边讲解,一边指导实践团队员彭萱体验竹编手艺。
▲图为叶怡长指导实践团成员彭萱体验竹编手艺。徐瑞雪 供图
交流中发现,烧酒、竹编技艺面临“招不到徒弟”的困境,实践团建议加大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普及力度,以“匠”修心,以“心”炼技,做好传承。
绿色・发展:探生态茶坊 聚力破局促振兴
摊青、杀青、理条、做形、干燥……“乌溪红”茶叶共富工坊内机器轰鸣,工人们熟练地在制茶机前忙碌。
工坊负责人刘建彬向实践团介绍,这是一家以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的合作组织。工坊带动村民种茶,现有 1200 平方米标准化茶厂和 106.9 亩核心茶园,计划拓展茶叶展示业务。交流过程中,最让实践团感兴趣的是这工坊的两个“金字商标”——“乌溪红”和“月光峰”的出处来自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作的一首诗: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得乌溪红。鱼水相依深情在,浩气长存月光峰。这给实践团带来了启发,针对品牌弱、销路窄的现存瓶颈,建议结合红色典故,组织团队设计融入革命元素的统一包装,如印制革命历史简介或二维码链接故事;策划“茶园生态游”,专门划分一片茶园让游客参与采茶、制茶体验,联动红色研学路线形成闭环。
▲图为工坊负责人刘建彬与实践团进行交流。李舒淇 供图
刘建彬反复强调年轻人对茶叶推广的重要性。茶叶主要售给懂茶之人,实践团认为需要加大对茶文化的推广,并提出可协助拍摄茶文化短视频让更多年轻人体悟到其中的魅力,重视、学习茶文化,助力绿色产业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三天实践中,南邮学子见证了王村口“红古绿”融合的探索。实践团将把在王村口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转化为更具体的实践方案,持续关注当地红色资源活化、非遗技艺传承与绿色产业升级,让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助力王村口的“红古绿”振兴路越走越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