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成都大学文新筑梦·春苗行动队:红色文化“种”进普格童心间

2025-07-10 15:58 来源:中教网  段恒宇   阅读 1.2万
401
分享

中教网7月10日讯(通讯员 段恒宇)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红军树村,百年古树静静矗立,见证着红色记忆的代代相传。近日,成都大学文新筑梦·春苗行动队跨越数里,在此开展了为期数日的红色文化浸润行动。通过理论知识认知、红色文化体验、沉浸式非遗传承三大板块,让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在彝族孩子们心中同频共振,为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生动注脚。

理论知识认知:播撒文化种子,筑牢思想之基

行动队以“认知启蒙”为核心,通过旗帜讲解、安全课堂、地理与环保知识普及等活动,将红色理念与生活常识融入教学。“祖国旗帜讲解”活动中,志愿者用儿童易懂的语言解读国旗、党旗的内涵:从五角星象征的民族团结,到镰刀锤头代表的工农联盟,将历史与现实巧妙串联。“旗帜配对”互动中,孩子们手持卡片精准粘贴对应旗帜,在纠错中深化对国家符号的认知,爱国种子悄然萌发。

▲图为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解旗帜相关知识

安全教育课以“危险的事情不做”为主题,“神秘纸盒探物”引发孩子们对未知风险的思考。志愿者现场教授地震逃生动作,让孩子们在演练中掌握“被看见才安全”的生存智慧,将安全意识转化为行动。  地理与环保课堂充满趣味:中国地图拼图时,孩子们分组协作拼接省份,

志愿者同步讲解东北林海、新疆瓜果等地域特色,建立“祖国大家庭”概念;垃圾分类课上,“投卡分类”“情景模拟”让知识变得生动,竞答环节的踊跃抢答彰显学习成效。

红色文化体验:触摸历史温度,传承精神力量

行动队以“实践+故事”为载体,让红色文化从理论走向具象。“红歌演唱”中,《我和我的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回荡红军树村。志愿者讲解歌曲背后的家国情怀与革命信念,带领孩子们从羞涩跟唱到分组展示。自由环节,彝族孩子用母语唱起红色小调,汉彝歌声交织,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情。“红军不织布挎包制作”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志愿者讲述长征故事:“红军挎包装过干粮、药品,是革命年代的‘移动仓库’。”孩子们认真裁剪、缝制,在包面贴上“红星”“中国”等标语。当带着红色印记的挎包完成,孩子们眼中的自豪与敬意,让红色精神在针线间完成代际传递。

▲图为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解红军挎包做法

红军树下的红色教育更显厚重。志愿者与孩子们围坐共读《小英雄王二小》《最小的红军》等红色英雄人物故事,孩子们攥紧拳头、眼含热泪,用稚嫩话语分享对英雄的崇敬。

随后走进红军文化博物馆,透过老军壶、补丁挎包等展品,触摸长征岁月的峥嵘。心得分享时,红色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参观红军树村红军博物馆

沉浸式体验:融合非遗与民族文化,强化共同体认同

依托当地特色,小分队将非遗技艺与民族美学融入实践,让孩子们感受文化多样性。 非遗扎染体验中,志愿者追溯技艺传承史,示范捆扎、浸染技巧:“白布里藏着魔法,松开就是云朵、星空般的花纹。”孩子们用皮筋扎出索玛花等彝族图腾,滴入靛蓝染料。展开布料时,有的似彝族披风纹样,有的如山间云彩,童真创意与非遗技法碰撞出独特美感,让孩子们触摸到“老手艺”的生命力。

▲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扎染成果

“民族服饰件件美”绘画课上,志愿者展示藏袍、银饰、查尔瓦等服饰图片,讲解工艺特色。孩子们拿起画笔,为小人设计融合多民族元素的服装:彝族百褶裙配汉族盘扣、苗族银饰搭回族头巾。评选时,“这有彝家花纹”“那帽子像藏族叔叔的”的互评,尽显对各民族文化的欣赏。活动尾声,穿彝族盛装的孩子们与志愿者合影,信件里“谢谢教我们扎染”“红歌真好听”的稚嫩字迹,见证着文化浸润的力量。此次实践通过三大板块的有机衔接,让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实现互动转化,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红色传承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埋下充满希望的种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