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青年大学生传承新安医学,探访名医故里

2025-05-19 23:55 来源:中教网    阅读 326
13
分享

为深化新安医学传承使命,提升学生中医药学科素养与实践能力,2025年5月16日至18日,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书院组织第三届“新安英才”师生团队赴黄山市歙县开展为期三天的研学活动。通过文化浸润、临床实践与名医对话,学子们进一步筑牢中医信念,感悟新安医学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文化寻根:徽州底蕴滋养医学初心

5月16日上午,研学团队从合肥出发,首站抵达徽州历史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通过文物展陈、文献资料与互动影像,系统了解徽州文化的千年积淀。作为新安医学的发源地,徽州“贾而好儒”的文化传统与“医儒相通”的学术氛围,为新安医学流派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础。博物馆内,一幅《新安医家流派图》吸引了学生驻足,从明代汪机、清代程钟龄到近代王任之,一代代名医大家悬壶济世的故事,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新安医学“以文化医、以医载道”的精神内核。

图为新安学子在参观徽州历史博物馆。张厚涛 供图

当天下午,书院召开研学动员会,强调纪律要求与学习目标。团队负责人表示:“希望同学们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将新安医学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养分。”

临床砺技:跟诊实践锤炼医者本领

5月17日,活动进入核心环节——临床实践与名医探访。上午,学生分两组前往歙县中医院和歙县人民医院开展跟诊学习。在新安医学殷氏内科流派传承人王景峰,首届安徽省“徽乡名医”胡吉等专家的带领下,学生们近距离观摩针灸推拿、中药配伍、辨证施治等特色诊疗操作。歙县中医院内,一名患者因慢性咳嗽反复就诊,带教老师吴裕存结合新安医学“调补脾胃”理论,以四君子汤加减施治,并现场讲解“同病异治”的临床思维。学生黄雨欣感慨:“课本上的方剂‘活’了起来,中医辨证的灵活性与整体观令人叹服。”

图为新安学子在跟诊学习。张厚涛 供图

当日下午,团队专程拜访新安黄氏妇科第25代传人黄孝周先生。黄老从家族传承脉络谈起,娓娓道来黄氏妇科“重气血、调冲任”的诊疗特色,并结合典型病例,阐释新安医学“因地因人制宜”的学术思想。面对学生提问“如何平衡经典学习与临床创新”,黄老寄语:“经典是根,临床是叶,唯有扎根传统、勤于实践,方能枝繁叶茂。”

对话传承:医德医技双修铸就大医精诚

5月18日,研学团队走进郑氏西园喉科第十二代传承人郑公望先生的诊室。郑公望从一方清代喉科药碾谈起,追溯郑氏喉科300余年历史,并演示“吹喉散”“针灸利咽”等独门技艺。他特别强调:“医者仁心为先,精研医术为本。面对患者,须常怀慈悲之心;钻研学术,当永葆求真之志。”其谆谆教诲令在场学子深受触动。

随后,团队参观新安王氏医学代表人物王任之故居。故居内陈列的医案手稿、处方笺与老照片,生动还原了这位近代名医“中西汇通、守正创新”的学术生涯。学生陈昊在笔记中写道:“一张泛黄的处方,不仅是医术的载体,更是一代医者济世情怀的见证。”

研讨明志:青春誓言续写杏林华章

18日下午,研学团队召开专题总结会。学生们围绕“医德修养”“理论与实践融合”“新安医学当代价值”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英才班代表武洋分享:“郑氏喉科‘以仁立术’的理念让我明白,医术的高度取决于医德的厚度。”另一组学生则结合跟诊经历,提出将新安医学“未病先防”思想融入社区健康服务的设想。

图为新安学子在进行小组研讨。张厚涛 供图

新安书院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此次研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洗礼。希望同学们以名医大家为榜样,既做学术的传承者,更做时代的开拓者。”

图为此次研学之旅全体师生的合影。张厚涛 供图

三天的研学之旅,学子们踏寻名医足迹,对话学术精粹,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深化了对新安医学的认知。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需提交1500字研学心得,书院将择优汇编成册,作为传承教育的鲜活教材。

新安医学千年传承,薪火不息。未来,新安书院将持续推进“文化传承+临床实践+创新研究”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引导更多中医药学子扎根传统、面向未来,为守护人民健康与中医药事业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张厚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