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山子隐居千载的寒明岩下,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归去来辞"。这个曾因采石业蒙尘的浙中山村,如今以"两山理念"的创新实践,演绎着生态资源向发展资本的华丽蜕变。循着青山绿水的脉络,两山合作社调研团队来到后岸村,宣讲两山理念研究成果的同时探寻这场乡村振兴变革的深层逻辑。
始丰溪的粼粼波光,倒映着后岸村的生态觉醒之路。借力"千万工程"的东风,这个村庄展开全域整治的壮阔图景——拆除违建,清淤河道,建成"四时见花、季季有果"的庭院经济带。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打造的逾百亩垂钓乐园,既修复了水生态,又架起了"渔光互补"的致富桥。
在调研村子的同时,团队也与村民们进行了交谈。村民陈大伯指着自家改造后的民宿感慨:"从前开石矿,青山变'秃头';如今护生态,风景能'生钱'。"数据显示,环境提升使村集体年收入翻番,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方程。如果说环境整治奠定了生态基底,那么产业融合则打开了价值转化的新维度。后岸村以"无中生有"的创意,让寒山文化在当代重生:古韵婚俗展演、和合家宴体验、隐逸主题民宿,传统文化IP为乡村旅游注入灵魂。这种"生态搭台、多元唱戏"的智慧,在寒山旅游公司的统筹下形成乘数效应。通过"四统一"运营机制,农家乐告别单打独斗,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链条。
在村委会议室的规划图上,"两山合作社"的机制设计彰显治理智慧:集体资产量化折股,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碳汇交易试算模型…这些创新工具正重构乡村生产关系。村书记介绍:“我们设立生态银行,农户的竹林、果园都能'存'出效益。”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里建立从保底分红到二次返利的阶梯式分配制度。这种"生态有价、保护有偿"的实践,既助力了村民们的生计,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样本。
在宣讲结束后,两山合作社调研团队与天台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总规划师王碧峰先生进行了有关于后岸村建设规划的问题,王碧峰先生谈到,“作为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他们是以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的一种可持续模式。”村民通过劳动能力、资产及生计活动的组合和实施来实现的谋生方式。与传统的“收入”和“职业”等概念相比,生计的内涵更加全面,更能够全面的揭示复杂的农户生计状况。
“在建设过程中,最成功的应该要属“公司合作制”运营新机制,通过合作,公司和村民可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实现互补优势等。”在合作制中,参与的公司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达成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以便更好地协同工作。此外,后岸村实行统一宣传营销、统一分配客源、统一服务标准和统一内部管理的“四个统一”,结合“三产融合”,切实给游客展现了后岸村的风光,也保障了游客的权益。
当谈到后岸村发展过程中曾面临的产业转型与保留的问题,王碧峰先生笑道,“我们既要关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粗放,需要将生产工具现代化,又要进行相对保留,让游客们可以看到后岸村的原生态景色,并将两者相结合,进行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完善,既让游客看到秀美风光,也要让游客们最大程度享受到交通、生活的便利。就如丰溪漂流、趣味垂钓,新增亲子乐园、练武场、锯木场等旅游项目。就是瞄准体育赛事这片“旅游蓝海”,将农产的渔业、种植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享受后岸村的旅途。”
后岸村的蝶变,昭示着生态文明时代的乡村发展范式。从环境整治到价值转化,从产业融合到制度创新,这里构建了"资源-资产-资本"的完整闭环。当"两山合作社"的星火在更多乡村点燃,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在这里,每片竹林都是绿色银行,每处山水都能生长希望,而乡村振兴的密码,就镌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里。正如寒山诗云:"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后岸村的实践给出了新时代的答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