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国老师从教30年,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矢志不渝,致力于铸就学生灵魂。他耕耘三尺讲台,业务精湛,用汗水书写教育的精彩篇章,用智慧赢得师生的赞誉,用真情收获教育带来的幸福。林老师如同一颗恒星,用真诚和热情为每一个孩子撑起广阔的天空,让每一颗小星星闪烁出最绚丽的光辉。
一、心中有爱,四季皆暖
在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林老师有近一半的时间担任班主任。上世纪九十年代,大班额屡见不鲜,人数最多时,一个班达到80多人。这样超大规模的班级,林老师就带过好几个。班级学生人数多,无疑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负担,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林老师一直记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作为班主任,他坚持爱字当先,用爱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开启孩子心智的大门。班级管理事无巨细,有时不仅要安抚学生情绪,还要解决好家长问题,营造良好的家校育人环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在教四年级84班时,班上有一名叫李晓(化名)的学生因为父母闹离婚,产生了悲观厌学的情绪。林老师得知情况后,觉得自己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关爱她、帮助她,让她恢复往日的活泼,让她欢乐的笑容再次绽开。他及时找李晓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请来李晓的父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想不到,经过他多次劝导,利弊分析,闹离婚的父母最终握手言和。看着李晓同学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学习劲头提起来了,听起课来专心了,小手不时高高举起,做起作业来工整漂亮了,课间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了,林老师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无疑,林老师及时挽救了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拯救了一个孩子光明美好的前程。类似这样的“好事”,林老师做过好几次。
林老师与学生谈心
教育是爱的事业,对学生倾注爱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林老师的教育追求。林老师怀揣一颗爱心,以心暖心,以爱唤爱。他用爱管理班级,用爱温暖每一颗童心。他所带的班级班风好、学风浓,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二、眼中有光,行稳致远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无论面对多么调皮的孩子,林老师始终用一双闪着光的眼睛去观察他们,发现他们,让他们也同样闪光。
2022年林老师在支教时遇到了小涛同学。小涛同学是班上的留守儿童之一,他身体长得结实,虎背熊腰,可极不讲卫生:头发乱糟糟、油渍渍的,全身上下找不出一根干净的纱。更糟糕的是,小涛同学的课堂表现如同他的个人卫生状况,同样令人担忧。上课精力不集中,连基本的坐姿也没有。他的抽屉是他的“百宝箱”:钢丝、铜丝、铁钉、小电池、磁铁……无奇不有。课堂上,他的手时刻在抽屉里面捣鼓,有时甚至玩到忘我。有一次上课,他竟然把从校园里捉来的小青虫放在桌面上玩耍……这样的状态,哪能听好课呢?怪不得教过他的老师都说小涛白有一个聪明脑袋,成天不做正事,不把心思花在学习上。
很多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课堂学习活动激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怎么办?经过几周的摸索,林老师发现这当中蕴藏了很多门道,于是他尝试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中,让学生上台做小老师这一招屡试不爽。他向同学们承诺,凡是上台做过小老师的,期末都会领到老师的奖品。所以,每次遇到难一点的题需讲解时,他就采取“兵教兵”的方式,请学生做小老师来讲题,他则坐到小老师的座位上当起学生,用手机拍摄下小老师的讲题过程,选取精彩画面发布到家长微信群中,引来家长一片赞扬,小老师们被甜到无法自拔。这一招成效显著,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越来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家争先恐后。在一次检查作业当中,林老师收到了小涛同学夹在本子里的字条,“老师,昨天小老师讲的那道题,我还有另外的方法,比他讲的方法更简便。能让我上台做回小老师吗?”想不到小涛同学竟然有如此勇气。第二天,林老师请小涛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林老师将他做小老师的图片和视频发到家长群里,立刻引来家长无数“大拇指”。小涛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刮目相看。
林老师在辅导学生
孩子需要得到关注,需要得到肯定,需要鼓励。老师用爱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孩子一个机会,他就可能给你带来无限精彩。尝到了甜头,小涛不再是以前那个衣着邋遢,上课只想玩小动作的同学了,一切都在改变,真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家访来到小涛家,他奶奶指着墙上的奖状乐开了花儿——那是小涛同学得到的进步奖状。
林老师坚持“差异化全人教育”,以真诚之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以仁爱之心,尊重孩子们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以包容之心,接纳孩子们的不同观点;以关爱之心,欣赏肯定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学生成长成材的引路人,帮助每一个孩子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三、手中有道,海纳百川
30年中,林老师既教过语文,也教过数学,甚至科学、体育、音乐都教过。不管教什么,他教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潜心钻研,勤于探索,把课堂打造成孩子乐学、善学、会学的精神家园。
2015年,学校开辟智慧课堂,举办机器人兴趣培训班,邀请他担任机器人辅导教师。面对全新的领域,陌生的教育教学环境,林老师毅然接过重担。没有资料,他就上网找寻;没有材料,他自己花钱购买材料组装试验;没有技术与经验,他就去市里的高一级学校拜访专业老师,请专业老师来现场手把手进行指导。他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带领学生利用下午、晚上甚至双休日时间训练,探索前进。他没开口向学校诉过一句苦,说过一句累,没向学校要过一分钱的加班费。当年组建2个机器人代表队参加邵阳市首届机器人比赛,均获得一等奖。参加省级比赛,一个队获二等奖,一个队获三等奖。第二年,他组建了12支代表队参赛,全部获得邵阳市一、二等奖,参加省赛一人获一等奖,两人获省级二等奖,学校获邵阳市机器人大赛优秀组织奖,林老师本人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那一年机器人教育在学校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热潮。学科学,爱科学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萌发,为他们研究、创新之路打下了根基。
林老师在兴趣小组教授无人机
教师廉洁自律是本分,甘心献身教育是初心。
有一年,学校举行文艺汇演,很多班级为了排练更专业,节目更出彩,获得好成绩,于是由家委会出面,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负责排练班级节目。林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商量:请外援要花费一笔昂贵的排练费用,会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他们决定不请外援,他与班主任老师亲自编排。虽然排练过程艰辛,但学生与老师乐在其中。评奖结果出来了,他们班级的节目居然获得了一等奖。家委会得知消息后前来祝贺,还特意给两位老师包了红包, “别的班请外援花了那么多钱,你们为我们省了一大笔费用,获得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家委会当然要感谢。”不管家委会怎样劝说,林老师婉言拒绝了家长的红包。孩子在活动中开心快乐,在活动中成长,作为教师,付出一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甘于奉献,廉洁从教,这何尝不是教育的初心呢!
四、脚下有力,大道无疆
“情洒教坛苦中乐,芳泽桃李乐中甜。”30年教学生涯,林老师始终怀着教育初心,坚持学习,潜心钻研,努力提高育人水平和教学能力。即使疫情期间,他毅然坚守岗位,出色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上级的表彰。
林老师在疫情期间进行线上教学
2020年的疫情期间,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按照线上教学课表,每一节线上教学课,他都提前一天录制好教学视频,第二天准时播放,他还开通在线直播教学。为了检查同学们线上学习效果,学生拍照提交的作业,他都一一进行检查,并做详细点评,对优秀的作业提出表扬,对未按时上交作业的同学,他每天晚上通过微信或电话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催交,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像在校学习一样,完成好当天的作业,达到线上教学目标。疫情期间,他制作的两节微课获得邵阳市特等奖并在网络作为“邵阳在线课堂”公开展播,供全市学生学习。“离校不离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他的线上授课,扎实有效,深受学生的喜欢和家长的好评。
2022年下半年的疫情期间,他坚守在支教学校,连续一个月参加志愿者服务,下乡进村为群众进行核酸检测。因为表现突出,他被评为抗疫先进个人;由于支教成绩显著,他被评为优秀支教教师。
他3次被评为资江学校年度优秀教师,受到表彰。2023年,在邵阳市 “清廉学校”创建活动中,他被评为邵阳市资江学校“最美清廉教师”。
“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这是林老师的从教信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他的自律标准。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他将继续带着心中的爱和眼中的光,借用手中的道和脚下的力,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