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要想学生对你多一份亲近与信任,那就需要老师躬下身来主动去亲近每一位孩子的心灵,用他们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自从踏上三尺讲台,我一直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可也有一些就如同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上。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依然历历在目。
夜晚走路之余,换过鞋,拿出数克茯茶倒入煮茶壶。刚看到《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时,被茶壶中的“滋滋”声打断,看着煮茶壶的水汽袅袅上升,汤色也逐渐变深变浓,进而发出透亮的深红色。
反思自己的教学之路,从教28年来,实际上走了不少弯路。从上岗初始的青春韶华,那时的初中,学校都普遍注重学生的成绩,为了提高成绩,只注重上好主课,体音美等科目则是陪衬,直到考试后看到成绩名列前茅而沾沾自喜。
数年后,为了让学生佩服,就把在大学时学到的艺术欣赏课,带到课堂,给初中学生们讲解《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命运交响曲》、《蒙娜丽莎》等中外名曲名画,在课堂上逐渐加入美育的内容。
随着所教的学生一批一批的毕业,偶而和学生们吃饭时,听着学生们的说话,心中总感觉少了点什么。随着前些年传统国学在学校的日渐推广,学习国学知识的增多,才愈感觉到德育的重要性。尤其这些年来,看到不少出国留洋的学生,非但不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反而是为了得到所谓的国外绿卡,鼓吹外国的好,对祖国大肆攻击,让人震惊,令人心痛。
直到十八大,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加上学习,才让我眼前一亮,心中豁然开朗。立德树人提的好,立德树人这是根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是先育人,再成才。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和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只有把学生的根培育好了,枝干上的分数和成绩的果实才能自然而甜美。没有根系的健康所生长的果实,大概也是苦涩无味且容易腐烂的果实。
这些年在山区小学的教学生活中,我坚持培养小学生读论语、讲红色故事、爱国诵读的习惯,以德育为先;同时鼓励学生干家务、学校劳动、田间拔草、掰玉米等劳动体验、当社区志愿者的健全人格教育;在每月的23日,组织学生进行“相约周四 一起读书吧”一个小时的大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静静的读书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提倡学生尊敬长辈,遇到教师问好、关爱他人的文明素养。
这些尽管是平凡的小事,但是平凡中孕育着学生的人格健全,孕育着学生的良好习惯,孕育着学生好的素养。这才是好的教育,是教育的方向。
统筹 | 邓娜
审核 | 石俊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